第二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常州新能源产业闪耀时刻
第二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常州新能源产业闪耀时刻
1月17日,第二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在江苏常州溧阳举行。此次大赛共征集参赛作品910项,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产生金奖9项、银奖6项、铜奖12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王世江在颁奖仪式上表示,此次获奖作品既有产业前沿的开创性技术,也有当前行业急需的新工艺新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则指出,此次创新大赛不仅要发现人才,还要发现新的产品,希望大赛成果能在溧阳找到发展舞台,实现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创新成果涌现,展现产业活力
在众多获奖项目中,由中科海钠参与的“万次长循环钠离子电池”项目获得金奖,而其独立承担的“高倍率耐低温钠离子电池”项目则获得铜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继2024年“180Wh/kg圆柱型钠离子电池”项目荣获第一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总决赛金奖后的再度获奖,彰显了中科海钠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
“万次长循环钠离子电池”项目实现了超过一万次的超长循环寿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高倍率耐低温钠离子电池”项目则采用当前先进的全极耳圆柱结构,能够实现10C/20C充放电,且满足-20℃ 15C放电,适用于启停、应急电源、园林工具等高功率、宽温区场景。
此外,大赛还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如超低温快充锂离子电池、高效率背接触钙钛矿组件、碲化镉光伏岩瓦、高温长寿命储能钠离子电池、兆瓦级能源自治离网型微电网等,展现了能源电子产业蓬勃向上的创新活力。
依托产业优势,打造创新高地
这些创新成果的涌现,离不开常州作为“中国新能源之都”的产业优势。据统计,常州市电池产业供应链完整度高达97%,在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电芯等核心产品环节集聚了30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相关企业多达1675家,围绕电池材料、电池单体、电池系统、研发检测等环节,形成“一条龙”产业链。
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达7680.7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是三大支柱。动力电池产量达108.5GWh,新能源车产量达67.8万辆,同比增长97.3%。光伏产业方面,天合光能排名全球组件出货量第二。
政策支持加码,助力“万亿之城”目标
常州市副市长徐军表示,常州将以此次大赛为新起点,全力按下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加速键”。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助力优质创新项目扬帆起航;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促进更多技术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持续做优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广大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据悉,从建设“新能源之都”至晋级“中国新能源之都”,常州新能源产业已形成“龙头带动、行业闭环、生态互补”的发展新格局。2024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工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全省第一。新能源产业支撑作用凸显,规模超8500亿元,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余涛表示,中心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特别是在能源电子领域,统筹各方创新资源,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为创新成果搭建展示平台、为投融资机构遴选优势项目、为科研团队拓宽转化落地渠道、为地方政府提供系统性支撑服务。
当前,溧阳已集聚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上海交大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汇聚了一批行业顶流专家力量,成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活动现场举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意向落地项目签约仪式,助推科创型企业和创新人才把创新事业布局到溧阳,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溧阳。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常州市的“发展之势”正在加速储备成为“竞争之能”。未来,常州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万亿之城”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