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背后的真相: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发热背后的真相: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近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诊了一名初中生佳佳(化名),她因反复发热入院。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并未发现明显的身体异常,而是发现发热与她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原来,佳佳因学习压力大、缺乏有效沟通等因素,产生了心理问题,进而表现为身体发热。这一案例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也引发了人们对心理问题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思考。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2021年发表在《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的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抑郁障碍占3.2%、焦虑障碍占4.7%。《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更是指出,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接近成年人水平。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在承受着心理问题的困扰。12岁的李婷(化名)因情绪问题多次自残,甚至产生跳楼念头;14岁的陈蕊(化名)因家庭压力和学习压力,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14岁的赵悦(化名)因抑郁症多次住院治疗……这些案例不是个例,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一个缩影。
心理问题为何会导致发热?
从医学角度如何解释心理问题导致发热的现象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专家指出,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卫机制,当身体遇到病原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过敏、身体创伤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发热。而在心理因素方面,当人处于强烈的心理应激状态时,如过度紧张、焦虑或抑郁,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
这种发热通常被称为“心因性发热”,是心理因素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进而影响体温调节的结果。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期望等多重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发热可能是他们心理状态的一种躯体化表现。
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专家建议构建以学校为主阵地的心理评估体系,提升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心理干预能力,筑牢家、校、医、社联合精准防控体系。
具体来说,需要:
- 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筛查体系,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
- 加强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其识别和干预能力
- 推广情绪障碍的标准化心理课程,预防情绪问题的产生
- 增加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
-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多部门协作
同时,还需要消除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让青少年敢于寻求帮助。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