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梦不止是睡眠问题,还关乎心理健康
多梦不止是睡眠问题,还关乎心理健康
夜晚多梦是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的现象。有人认为多梦会影响睡眠质量,有人则担心多梦是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的信号。那么,多梦到底是不是一种病?它与心理健康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多梦是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会做梦
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只是有些人能记住梦境,有些人则记不住而已。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目标清醒再激活(TLR)技术,参与者每周平均能经历2.11次清醒梦,而基线仅为0.74次。这说明做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
从睡眠机制来看,人在睡眠过程中会经历多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大约90-120分钟,其中包括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两个阶段。在REM睡眠阶段,大脑活动增强,与清醒状态类似,这时最容易产生梦境。研究显示,如果在REM睡眠时把人叫醒,他们有80-90%的概率会说自己正在做梦。
多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虽然做梦本身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频繁的多梦可能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多梦:
精神压力大: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压力,以及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抑郁)都会干扰睡眠,使人容易做梦。当大脑在白天无法充分处理这些压力时,会在夜间通过梦境来继续处理这些信息。
心理创伤: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可能会在梦中反复出现相关场景,导致多梦。
情绪问题: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多梦。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大脑的正常休息状态,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如何从心理健康角度改善多梦
如果多梦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善:
调整作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定时上床睡觉。成年人适宜的睡眠时间长度为7-8小时,每晚在23时前入睡为宜。
改善饮食:晚餐不宜过饱,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可尝试助眠饮品,如热牛奶。同时,要保证谷类、蛋白质类的均衡摄入。
优化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入睡时寝室宜熄灯,同时使用舒适且厚薄得宜的纯棉类床上用品。
放松心情: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睡前过度思考。也可以通过与亲友沟通调整心情,使入睡前心情平和。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或游泳,但避免临睡前剧烈锻炼。单纯多梦并伴有失眠的患者可以通过每周3-4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来改善新陈代谢、调整心率继而提高睡眠质量。
心理治疗:如果多梦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
正确看待多梦
多梦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是大脑在整理和处理信息的一种方式。但如果多梦伴随着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 无法在学习、工作、驾驶等状况中集中注意力且记忆力随之减退
- 日间出现嗜睡,并伴有精神紧张、头痛、头晕等症
- 频繁因细微声响或动静而惊醒且夜间睡眠碎片化
- 出现“鬼压床”的症状,即自我感觉意识已清醒,但身体无法动弹、不能说话
- 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莫名烦躁及精力减退
- 出现其它身体不适,如经期不调、频繁感冒、代谢紊乱、性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等情况
- 已引起神经衰弱、抑郁症等并发症时
引起多梦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建议在心理精神科、神经内科、精神病科或老年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睡眠试验、睡眠监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确定多梦的具体原因。
总之,多梦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它既可能源于生活习惯,也可能反映心理健康状况。正确看待多梦,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