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有效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计划?
如何制定有效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计划?
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计划是企业在面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时的关键保障。通过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和进行资源准备,企业能在灾难发生时迅速采取行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评估改进也是确保应急计划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了解如何制定一份全面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计划,不仅能保护员工安全,还能帮助企业快速恢复正常运营。
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基本框架
组织指挥体系
组织指挥体系是负责统筹协调救灾救助工作的一个整体性组织指挥架构和运行机制。《预案》第2章专门对国家层面灾害救助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进行了规定,和2016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2016版《预案》)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有两点:一是规定了新整合设立的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防减救灾委)职责,二是单独规定了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防减救灾办)的职责。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
一是突出防减救一体化。《预案》中关于国家防减救灾委的职能,除了明确其“负责统筹指导全国的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还规定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研究审议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要制度以及防御灾害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建立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等内容。主要考虑是,灾害救助工作要靠防减救灾全链条能力提升来综合支撑,要系统推进防灾减灾救灾重大政策、规划和制度机制创新,进一步有效发挥减少灾害风险、妥善应对重特大灾害、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等灾害防范应对全流程的作用。
二是发挥委员会牵头抓总作用。《预案》明确国家防减救灾委职能,充分发挥国家防减救灾委对全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牵头抓总、综合统筹、指导督促作用,推动有关指挥部和成员单位发挥专业优势、行业优势,落实会商研判、响应启动等职责任务,切实提高“统”的综合性、权威性,构建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各涉灾部门协调联动、协同应对的指挥机制,明确了其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统筹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以及在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科普培训、国际交流等工作中的具体职责。
三是强调办公室组织协调职能。国家防减救灾办的内容是这次修订中新增加的,主要考虑是确保国家防减救灾委各项决策顺利实施,在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效落实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预案》对办公室的主要职能定位是沟通联络、政策协调、信息通报,具体包括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灾害救助等5个方面职责内容。对办公室职责的单独规定使得整个组织指挥体系更加完整,也提高了国家防减救灾委的执行力和决策效率。
虽然《预案》第2章对组织指挥体系进行了集中规定,但整个预案涉及组织指挥体系的内容贯穿始终,总则中明确“加强党中央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工作原则中明确“坚持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灾害救助准备中明确“通报预警预报信息、启动应急联动机制”;应急响应中明确“应急响应启动程序、响应措施、部门职责”,甚至包括灾情信息的报告和发布,这些内容都属于组织指挥体系的范畴,也是组织指挥的重要环节,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贯穿起来理解把握。
在设计组织指挥体系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需要重点把握:一是区分不同层级。不同层级的指挥机构在处置灾害过程中的职责定位是截然不同的,各级在制定预案和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找准定位,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加强上下沟通与协作,避免职能重叠和遗漏,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区分平时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主要是针对应急而建,但组织指挥机构日常也在运转,因此一定要对组织指挥机构平时的职能和应急救灾时的职能有清晰界定,避免平战不分。同时,要明确不同指挥机构之间的职能,灾害救助作为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责主业,由防减救灾议事协调机构来统筹组织开展。
灾害预警与准备
本次修订的《预案》专门将2016版《预案》中的“灾害预警响应”调整为“灾害救助准备”,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与救助条例相呼应。《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第2章对救助准备进行了规定,明确了预案准备、物资准备、场所准备、队伍准备等等,这是对日常准备作出的规定,《预案》中这部分可以理解为临灾准备。二是推动救助关口前移。将风险评估和预判作为常态工作来抓,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在先,做到关口前移。实际工作中,灾害救助准备工作可以比预警响应更靠前,在主汛期到来前就可以提前做好救灾物资准备、提前派出工作组、提前向成员单位发布提示。三是更加符合工作需要,预警响应只是灾害救助准备的一个环节,专门设置一个响应程序,会和后续启动的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混淆,且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部门有专职负责灾害预警的机构和响应机制,不宜在灾害救助预案中予以单独规定。
灾害救助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在灾害可能发生之前有所行动,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手忙脚乱,准备工作必须紧盯灾害救助实际需要,怎么救助就怎么准备,哪里薄弱就补强哪里。同时,灾害救助准备是临灾准备,窗口期很短,如果不提前做好预案,灾害来临之前的应急准备措施就无从谈起,要在平时下足功夫,除了预案准备、队伍准备、物资准备等,还要格外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健全配套机制。无机制,难准备。《预案》中有很多地方对各种“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应急联动机制、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信息比对机制、中央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救灾物资应急征用补偿机制、灾害救助协同联动机制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际工作中已经建立的机制也在灾害救助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倒房重建协调机制、灾情会商机制、特别重大灾害救灾捐赠机制等。各地要根据救灾工作需要和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建立各具特色的机制,作为灾害救助准备的底牌,一旦启动灾害救助准备,便可以有条不紊打出,发挥一招制胜的关键作用。当然,机制并不是越多越好,必须简便实用、有效管用、顺手好用。
二是强化会商研判。要高效做好灾害救助准备,预警预报信息的及时跟踪和反应至关重要。要畅通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通报和信息共享。重点时段要加强动态监测和滚动会商,强化各类灾害风险研判,及时掌握气象、水利等方面预测意见,动态掌握强对流天气、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要知风险,善研判。健全完善灾害影响评估机制,统筹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等资源,提前研判极端灾害可能造成影响范围、损失大小、受灾程度等,为救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融入日常工作。《预案》中灾害救助准备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日常救灾工作中却占很大比重。没有日常工作的积累,准备也无从谈起。要改变工作思路,将准备工作融入日常,有计划、有方向、有重点的开展准备,定期进行梳理,查找短板不足。按照新修订的《预案》,灾害救助准备一定要避
应急响应流程
应急响应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预警监测:通过气象、地震等监测系统获取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预警通知。
启动响应: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一般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个等级。
现场救援: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开展人员搜救、医疗救护、转移安置等工作。
后勤保障:提供食品、饮用水、帐篷等生活必需品,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
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灾情信息和救援进展,避免谣言传播。
灾后恢复:评估灾害损失,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具体应急措施
地震应急
预警与疏散:建立地震预警系统,一旦收到预警信息,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
建筑安全:定期检查建筑物抗震性能,确保结构安全。
应急物资:储备足够的食品、水、药品和应急设备,如手电筒、急救包等。
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自救互救能力。
洪水应急
预警系统:建立洪水预警系统,与当地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防洪设施:检查和维护防洪堤、排水系统等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物资准备:储备沙袋、防水布等防洪物资,以及救生衣、救生圈等救援设备。
人员转移:制定人员转移方案,确保在洪水来临前能够安全撤离。
台风应急
预警监测:密切关注台风路径和强度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设施加固:加固门窗、广告牌等易被风吹落的设施,清理排水系统。
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食品、水和应急设备,确保台风期间的基本需求。
人员避险:在台风来临前,组织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外出。
应急准备与演练
风险评估
识别潜在风险:分析企业所在地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评估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制定应对策略: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应急物资准备
基本生活物资:储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生活必需品。
救援设备: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如担架、急救包、手电筒等。
防护用品:准备防寒、防暑、防水等防护用品,以及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人员培训与演练
应急知识培训: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检验应急计划的可行性和员工的应急能力。
评估与改进: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应急计划。
案例分析
云南镇雄山体滑坡救援
2024年1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造成11人遇难。此次灾害发生后,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迅速调集力量,携带专业救援装备赶赴现场。救援队伍克服天气寒冷、地形复杂等困难,连续奋战,全力搜救被困人员。此次救援行动展示了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400名指战员火速赶赴灾区,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群众安置等工作。此次地震救援行动中,中国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国家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面的实力。
持续改进
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计划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需要通过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企业应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评估,检查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需要更新和完善。同时,通过应急演练和实际救援行动,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应急计划,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制定有效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计划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制定科学的应急措施、加强应急准备和演练,企业能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迅速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国家和地方的应急政策,与政府应急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构建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