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肥鱼火遍全国,带动当地经济蓬勃发展
宜昌肥鱼火遍全国,带动当地经济蓬勃发展
2024年,湖北省宜昌市肥鱼产量预计突破3000吨,全市15家工厂化养殖基地年产值超亿元。这条被誉为“食中珍品”的长江鮰鱼,正从宜昌游向全国,带动当地经济蓬勃发展。
从“江团”到“城市名片”:宜昌肥鱼的华丽转身
宜昌肥鱼,学名长吻鮰,俗称江团,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自古以来就是餐桌上的珍品。宋代诗人苏轼曾赋诗赞曰:“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近年来,宜昌肥鱼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2017年,宜昌肥鱼入选“宜昌十大名菜”榜首;2023年5月,宜昌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鮰鱼(肥鱼)美食地标城市”称号;2024年,全市肥鱼产量预计超过3000吨,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条鱼”带富一座城
宜昌肥鱼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养殖业的兴起,更推动了餐饮业的繁荣。据统计,目前宜昌市约有5000家宾馆饭店供应肥鱼菜肴,年消费量达数千吨。肥鱼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如饲料供应、鱼苗繁育、冷链物流等,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以枝江市仙女镇的康益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2024年已销售肥鱼近30万公斤,收入超过100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贺必云表示,元旦、春节期间还将有5万公斤肥鱼投放市场,满足节日消费需求。
文化节会助力品牌升级
为了进一步提升宜昌肥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宜昌市政府积极举办各类节会活动。2023年5月,首届宜昌肥鱼节成功举办,通过千人共品肥鱼宴、美食市集、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参与。2024年6月,第二届宜昌肥鱼节发布宜昌肥鱼美食手绘长卷地图,聘请18名宜昌肥鱼美食推广大使,进一步扩大了宜昌肥鱼的影响力。
从“小透明”到“大网红”
宜昌肥鱼的走红并非偶然。一方面,得益于宜昌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水资源;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宜昌市水产部门大力推广规模化绿色生态养殖,制定《长吻鮠暂养提质技术规范》,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研究,不断提升肥鱼品质。
同时,宜昌市还成立了肥鱼协会,推进肥鱼品牌化建设,开展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申报工作,打造宜昌肥鱼IP形象。湖北明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宜昌肥鱼数智化产业基地,推动肥鱼产业向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土味产品”齐发力,共促经济发展
除了宜昌肥鱼,宜昌的其他特色美食也在蓬勃发展。如土家腊肉、远安香菇脆、宜都清江野渔等,这些“土味产品”不仅丰富了宜昌的美食文化,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以土家腊肉为例,这种采用传统工艺腌制、烟熏的猪肉,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宜昌市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的推动下,腊肉已成为当地餐饮业的重要食材,带动了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宜昌肥鱼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条“经济鱼”必将为宜昌市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宜昌的其他特色美食也将继续发扬光大,共同推动这座“三峡门户”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