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认罪态度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认罪态度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81283323_121106902
2.
https://m.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98148
3.
https://weread.qq.com/web/search/books?keyword=%E7%8A%AF%E7%BD%AA%E5%BF%83%E7%90%86%E5%AD%A6
4.
https://36kr.com/p/2601374560271235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1RVPVO055670ZO.html
6.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12/25/WS676bc72da310b59111daad37.html
7.
https://www.moj.gov.cn/pub/sfbgw/jgsz/jgszzsdw/zsdwflyzzx/flyzzxzcxx/zcxxzcfg/zcfggzhsfjs/202405/t20240520_499121.html
8.
http://jyj.shandong.gov.cn/wap/articles/ch00086/202408/30e387fe-e047-4224-a643-fd87495d5d81.html
9.
http://www.procedurallaw.cn/info/1005/6857.htm
10.
https://m.66law.cn/special/qsnfz/
11.
https://www.cnprison.cn/2025/0121/c408a168668/page.htm
12.
http://iolaw.cssn.cn/zxzp/202405/t20240508_5749887.shtml

犯罪后的认罪悔罪过程,不仅是法律上的考量,更是一场复杂的心路历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涉及多种负性情绪的交织与演变,其中最核心的是内疚、自责和羞耻。

01

犯罪后的心理变化:内疚、自责与羞耻

内疚是一种当个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伤害性影响,并认为自己对此负有责任时所产生的一种带有痛苦、自责体验的情绪。它指向的是具体的行为,而非整个自我。例如,一个盗窃犯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损失而感到内疚,但并不一定否定自己的整体价值。

羞耻则是一种与消极自我评价相关的负性社会情绪,它倾向于将消极结果归于个体自身的内在特点,并责备整体的自我。羞耻的核心在于消极的自我评价,比如没有价值、能力不足、不美好等等,让我们感到挫败和痛苦。例如,一个诈骗犯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耻,这种羞耻感会延伸到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坏人”。

自责介于内疚和羞耻之间,它既包含对具体行为的反思,也涉及对自我价值的质疑。一个故意伤害犯可能既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也为自己的冲动性格感到羞耻,同时还会自责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02

认罪态度的形成机制

在司法实践中,认罪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为罪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心理激励机制。这一制度鼓励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并接受处罚,可依法获得从宽处理。这种制度设计,实际上是在法律层面认可了认罪态度的心理价值。

然而,认罪态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个从内疚到自责,再到羞耻的心理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罪犯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评估其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全面的自我认知。这种认知的转变,往往伴随着痛苦和挣扎,但也是真正悔改的必经之路。

03

有助于悔改的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良好的改造环境对罪犯的心理转变至关重要。以浙江监狱为例,其推出的“踏实改造‘技’未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不仅提升了罪犯的职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改造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中,罪犯有机会通过学习和实践,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他们可以通过掌握新技能,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逐步摆脱羞耻感和自责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正面的改造经历,有助于罪犯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为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此外,心理干预也是促进罪犯悔改的重要手段。云南省五华监狱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帮助罪犯正视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障碍。这种全方位的心理支持体系,为罪犯的认罪悔罪提供了有力保障。

04

结语

认罪态度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不仅涉及个体的情绪变化,更与社会环境、司法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理解这一机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帮助罪犯实现真正的悔改,也能为构建更加公正、人性化的司法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