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培军的致富经:从农村到百亿企业
崔培军的致富经:从农村到百亿企业
2024年2月5日,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培军在公司年会上做出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发放1亿元现金作为年终奖。这一幕通过网络直播传遍全网,让这位低调的豫商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熟悉崔培军的人来说,这不过是这位“矿工崔总”多年来慷慨待人的又一次体现。
从农村走出的创业传奇
1965年,崔培军出生在黄河岸边的河南长垣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他的童年记忆里,贫穷和饥饿是挥之不去的主题。“印象中,为数不多能吃饱的食物只有红薯和胡萝卜,几乎看不见白面馒头。”为了改变命运,14岁的崔培军便辍学外出闯荡。
他曾在山西大同卖眼镜、下矿挖煤,后来又到江浙地区学习电气技术。1983年,崔培军凭借电气技术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30多万元。有了资金积累后,他在山西大同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京包防腐工程有限公司。到90年代,崔培军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2002年,长垣市启动“回归工程”,邀请在外的长垣籍企业家建设家乡。崔培军响应号召,投资250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当时公司占地仅100多亩,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厂区、年产值破百亿的行业龙头企业。
成功背后的经营智慧
河南矿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崔培军独特的经营理念。他常说:“企业家要有当机立断的勇气和担当。”这种果敢在他2009年的决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一年,钢材价格涨至5000多元/吨的高位。面对行业困境,崔培军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将起重机产品一次性降价25%。这一决定虽然短期内让公司面临亏损风险,但最终因钢材价格暴跌而化险为夷,订单量大增。
在经营策略上,崔培军始终坚持“现金为王”和“不跨界”的原则。他将资金优先用于购买高端设备提升生产效率,而不是建设豪华办公楼。同时,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专注于起重机领域,不盲目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河南矿山更是积极拥抱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公司建立了74万平方米的智能产业园区,引入超100条自动化焊接及加工生产线。2023年,公司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产品远销全球122个国家。
以孝治企,反哺社会
崔培军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企业规模上,更在于他始终不忘回馈社会的初心。他常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是社会化的,挣钱的目的是反哺人,反哺社会。”
早在2004年,崔培军就成立了河南矿山助学基金会,每年投入超过百万元,资助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及周边乡镇的困难学生。截至2018年,基金会已投入1500余万元,帮助2000多名贫困学生和300多名功勋教师。
在员工福利方面,崔培军更是以“豪爽”著称。除了各类节日奖金,他还首创了“孝文化旅游节”,每年组织员工父母国内外旅游。中秋节发放1100万元慰问金,三八妇女节发放800元津贴,炎夏发放500元降温补贴,寒冬则邀请员工吃火锅……
崔培军还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在“孝道”方面的培养。他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河南矿山的厂区,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孝文化的宣传标语。他想要以这种方式,凝聚员工爱党爱国爱企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崇孝尚德的思想意识。
“时势造英雄”的最佳注脚
回顾崔培军的创业历程,他总是能准确把握时代机遇。从早期的电气技术创业,到后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海外市场机遇,再到近年来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个人发展和时代、社会息息相关。”崔培军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制造业崛起的缩影。
如今的河南矿山,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更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公司产品已出口到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越南、印度、南非、智利、墨西哥、泰国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公司出口额更是突破了23.48亿元。
崔培军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农村孩子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将一家初创企业打造成行业龙头。他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借鉴,更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