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号码泄露,小心这些骗局!
电话号码泄露,小心这些骗局!
电话号码泄露,当心这些骗局!
近期,电话号码泄露事件频发,黑客利用泄露的电话号码进行各种诈骗活动,给个人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据统计,仅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6.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9万名。其中,电话号码泄露是导致诈骗案件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诈骗手法大揭秘
二维码扫描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诱使事主扫描二维码链接一个含有木马病毒的网站,使其自动下载了木马病毒。同时通过木马截取手机短信,更改支付宝密码,窃取了支付宝内的余额。
短信链接钓鱼网站诈骗
通过引诱事主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从而从后台下载木马程序或链接钓鱼网站方式获取事主手机中的通信录、短信、银行卡、支付宝信息等实施诈骗。
改号软件冒充公检法诈骗
这类电信诈骗案以“法院传票、信息泄露、涉及洗钱”为由,使用改号软件伪装政法机关办公电话,冒充警察、检察官、法官实施诈骗。
QQ聊天诈骗
(一)冒充亲友诈骗。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后,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亲友或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
(二)冒充公司老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搜索财务人员QQ群,以“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文件”等为诱饵发送木马病毒,盗取财务人员使用的QQ号码,并分析研判出财务人员老板的QQ号码,再冒充公司老板向财务人员发送转账汇款指令。
“机票改签/航班取消”诈骗
这两大类电信诈骗案的最大迷惑之处在于,诈骗分子往往对你最新的网购订单或者机票行程资料一清二楚,所以很容易让人相信对方是电商或者航空公司的官方客服,从而跟对方指示错误操作网银或者ATM,又或者点击对方提供的钓鱼链接,被盗取电商账号密码后立即将账户资金转走。
网络虚假投资诈骗
犯罪分子以某某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获取事主信任后,又引导其在自身搭建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现货,从而骗取股民资金。
“猜猜我是谁”诈骗
犯罪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受害者。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钱,很多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现该类诈骗已升级为“冒充领导”、“冒充中纪委工作人员”诈骗。
淘宝刷信誉诈骗
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刷淘宝信誉的兼职广告,引诱受害者在其提供的淘宝店拍下某订单,并承诺受害者付完款后把订单款和佣金一并打回到受害者账户内,但受害者付完款后犯罪分子称要其再接着拍才能返还订单款,从而诈骗受害者。
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QQ、短信等方式向用户发送中奖提示信息,并利用在互联网上设置的虚假网站诱导人们误入中奖陷阱,诈骗分子以让事主缴纳税费、公证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实施汇款的骗局。
真实案例警示
案例一:留学生A接到自称FF联邦通讯委员会电话。对方用中文告,A的电话号码涉嫌发送大量诈骗信息,需要配合中国公安机关侦查,后转接至“中国厦门警方”。“厦门警方”称A信息泄露,涉嫌参与重大金融案件,要求A配合调查并缴纳“取保候审金”。A按照要求从美国银行账户向对方香港花旗银行账户转账6万美元。
案例二:留学生B接到自称美国海关总署电话。对方中文告,B有以其名义寄送的包裹被海关扣押,内有假护照和信用卡等,后将电话转接“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公安局”称,B涉嫌特大洗钱案和人口贩卖案,要求其缴纳100万元人民币“取保候审金”,并用Skype等在线聊天软件对其24小时监控。留学生B无法承受精神压力,按照对方要求,分别通过美国银行账户向对方中国香港银行账户转账,在线购买金条、购买虚拟货币等方式,共计损失90余万元人民币。
案例三:留学生C在得克萨斯州上学,接到自称驻美国使馆工作人员电话。对方告,C护照被盗用,需前往驻美使馆处理,如无法前往使馆,可在线转接“国内警方”报警处理。电话转接后,“福建公安局”称其涉嫌保密案件,要将其抓捕,可缴纳资金暂缓抓捕。C表示所携款项均已用于缴纳学费等,无钱可缴。对方表示,可借给C资金,并要求C按照要求向中国大陆、香港和其他国家银行分别多笔转账。
案例四:留学生D在微信群中结识“老乡”。一日,“老乡”称着急需要美元,请D私下换汇。D表示同意,并将美元现金5000元交给“老乡”。“老乡”称本月人民币转账额度已用完,其朋友会将等值人民币转至D人民币账户。不久后,D的国内账户就因接收涉诈资金被冻结,D再也无法联系“老乡”。
案例五:留学生E在聚小红书上结识“学长”。“学长”称急需人民币,希私下与E换汇。E欣然同意,并现场收到“学长”给予的美元支票8000元,同时将等值人民币转至“学长”人民币账户。E后被银行告知该支票无法使用。E试图联系“学长”,已无法联系此人。
如何防范电话号码泄露带来的诈骗?
-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 不见“码”就刷,小心二维码扫描诈骗
- 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特别是来自未知来源的短信
- 谨慎处理短信中的不明链接和附件
- 对自称是银行、法院等机构的电话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来电显示
- 保护个人信息
- 不随意透露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 在社交媒体上谨慎分享个人信息
- 定期检查隐私设置,确保只有信任的人可以看到你的个人资料和动态
- 谨慎处理金融交易
- 不轻易向陌生人转账
- 对要求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的请求保持警惕
- 在进行网上交易时,确保网站的安全性
- 及时采取行动
- 如发现被骗,立即向警方报案
- 及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防止进一步损失
- 向相关机构报告诈骗行为,防止他人受骗
结语
电话号码泄露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