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勤洗手戴口罩,健康生活不打折
疫情期间,勤洗手戴口罩,健康生活不打折
当前,我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新冠病毒JN.1变异株引起的全球疫情已过高峰并下降至较低水平,但新冠病毒仍在变异,疫情仍存在一定的反复性。我国部分传染病防控面临新情况新特征,部分地区流感疫情仍未回落到往年同期水平,百日咳疫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多病共同流行成为常态。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登革热、麻疹等疫情反弹,境外疫情输入我国风险增加。
面对这样的疫情形势,个人防护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勤洗手和戴口罩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正确洗手方法
手是传播细菌与病毒的媒介,保持双手清洁是预防感染和疾病传播的最好方法之一。但是,洗手并不是用水冲一下就万事大吉,正确洗手才能有效预防疾病。
如何正确洗手?
- 用流动的清水将手部打湿
- 使用香皂或洗手液,在手部搓出泡沫
- 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15秒
- 用流动的水冲洗掉手上的泡沫
- 将水龙头清洗一遍
- 最后关闭水龙头,用干净的毛巾或擦手纸将手擦干
何时需要洗手?
- 饭前饭后、便前便后
- 从外面回家之后
- 接触公用物件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后
- 其他可能接触到污染物的情形
洗手的误区
- 只用“水洗”:不用肥皂或洗手液,不能有效去除手部污垢,大量病原体停留在手上
- 洗手时间不足:双手揉搓不少于15秒,时间过短,不能有效去除病原体
- 湿巾代替洗手:用湿巾擦手代替洗手,不能彻底去除手部污染
- 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手套有一定的渗透性,摘下手套后务必洗手
- 共用干手毛巾:最好用一次性干手纸巾或一人一条毛巾,合用毛巾会引起病原菌传播
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
医用口罩有正反面和上下之分,金属条应在上端靠近鼻梁。佩戴前要洗净双手,避免接触口罩外侧。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金属条,确保口罩贴合面部。取下后避免接触口罩外侧,及时丢弃并洗手。
正确佩戴姿势
- 注意正反面。颜色深的是正面,使用时朝外。口罩有金属条的一侧佩戴时靠近额头一侧。
- 佩戴前要洗净双手,佩戴避免接触口罩外侧,佩戴后用双手压紧鼻梁侧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
- 回到家后,摘取口罩避免接触口罩外侧,存放时将口罩向内侧折叠或扔进有害垃圾箱中。
口罩使用注意事项
- 佩戴口罩以前,请先用含酒精的洗手消毒液或肥皂洗手。
- 口罩要遮严口鼻,以尽可能减少脸部和口罩边缘之间的间隙。
- 避免用手触摸口罩面。如果必须这样做,要提前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消毒液或肥皂洗手。
- 一旦口罩变湿应该立即更换。
- 不可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 根据两侧绳线选择口罩,避免用手接触口罩面的前侧。
- 取出口罩后应立即丢弃在封闭的垃圾桶中,并用含酒精的洗手消毒液或肥皂洗手。
- 不需要为了最大限度防护而佩戴多个口罩。
-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佩戴布口罩(如纯棉布或棉布口罩)。
如何辨别口罩正反面?
口罩的正面为非皮肤接触面,面向外部。背面为皮肤接触面,面向佩戴者。明确口罩的左右后,再观察口罩的颜色。如果佩戴的口罩不是白色,例如蓝色医用口罩,区别口罩的正反面就简单了,看颜色就可以。深蓝色(深棕色)为口罩的正面,面向外部;浅色系为背面,面向佩戴者自身。
上海疫情期间的防控经验
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虽然没有实施全面封城,但通过分区管控和精准施策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上海采取了更为灵活和精准的防控策略,比如分区分级防控、社区严格管理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市民的配合和个人防护意识的提高。勤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在实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康生活,从细节做起
勤洗手、戴口罩这些看似简单的防护措施,实则蕴含着科学道理。它们不仅能有效阻挡病原体的侵袭,还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个人健康素养。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基本防护措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让健康生活不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