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急救指南:关键时刻救命
马拉松急救指南:关键时刻救命
马拉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参赛者在比赛中可能会遭遇各种紧急情况,如抽筋、运动性低血糖、呼吸性碱中毒、软组织挫伤、失温、异物吸入、脱水、运动性中暑、心脏骤停甚至运动性猝死。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至关重要。本文提供了详细的马拉松急救指南,从抽筋到心脏骤停,教你如何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赛者,都应该熟悉这些急救技巧,以便在必要时刻伸出援手。
常见紧急状况
抽筋
抽筋是马拉松比赛中常见的问题,通常发生在小腿后面的腓肠肌。其原因包括肌肉疲劳、电解质失衡等。
应对方法:立即停止运动,伸直膝关节、勾足尖,按摩小腿肌肉。按摩的方法是,用拇指捏揉小腿肚子中央(即承山穴),即可使抽筋部位得到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过猛。
运动性低血糖
运动性低血糖是指在运动中或后因为血糖降低导致头昏、恶心、呕吐、冷汗等不适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意识障碍、出现昏迷。
应对方法: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快补充糖分。可以食用糖果、巧克力、含糖饮料等快速升糖食物。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呼吸性碱中毒
运动员疲倦过度、精神紧张,刺激了植物神经兴奋,引起呼吸频率加快。这使得吸入的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增加,但血液携氧已饱和,所以过多的氧气并不能交换入血,相当于CO2排出过多。而CO2是血液中 H2CO3的原材料,所以血液H2CO3减少,打乱了血液酸碱平衡,引发呼吸性碱中毒。
症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大汗、面色苍白、面部口唇麻木及手足、全身抽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应对方法:让运动员全身放松,均匀呼吸,有意识地减慢呼吸频率或屏气,以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口服或肌注。手足搐搦者可静脉适量补给钙剂以增加血浆[Ca2+](缓注10%葡萄糖酸钙10ml)。
软组织挫伤
软组织挫伤包括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等。
预防方法: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检查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足踝部的肌肉力量和踝关节的稳定性、协调性。易伤者锻炼和比赛时应佩戴保护用品。
失温
虽然运动会源源不断产生热量,但速度是有限的,在遇到低温、下雨、刮风等恶劣天气时,如果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就会出现失温症状。失温最明显的征兆,就是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呼吸急促,手脚僵麻,反应下降。
应对方法: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保持患者身体干燥,用保温毯、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食用能量棒,蜂蜜,喝热水。
异物吸入
马拉松比赛是对体力和耐力的综合考验,不少运动员会在赛场上进行能量补给,一旦不注意,可能造成异物吸入。
自救法:
- 咳嗽法:适用于异物仅造成不完全性呼吸道阻塞,患者尚能发音、说话、有呼吸和咳嗽时,可鼓励患者自行咳嗽和尽力呼吸,做促进异物排出的任何动作。
- 腹部手拳冲击法:让患者一手握拳置于上腹部,相当于脐上远离剑突处,另一手紧握该拳,用力向内、向上做4~6次快速连续冲击。
- 上腹部倾压椅背法:稍稍弯下腰,靠在一固定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用物体边缘压迫自己的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他救法:
1.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腰部;
2.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剑突下、脐以上的腹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压迫病人的腹部4~6次;注意施力方向,不要挤压胸廓,冲击力限于手上。
脱水
在极热环境中运动是有一定危险的,如果有人在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暴露于极其炎热的环境,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医学状况。出现乏力、口渴或口干 、头晕、意识不清、尿量比平时少。
应对方法:确保饮用和进食充足的食物以使身体保持水分。
运动性中暑
运动性中暑是近年来提出的运动性疾病之一,是指肌肉运动时产热超过身体散热而造成运动员体内的过热状态。
分级和表现:
- 中暑可以分中暑先兆和中暑。中暑根据症状又可以分为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 中暑先兆: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
-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 重症中暑可再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 热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以腓肠肌最为显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应对方法:患者需要立即脱离热环境。应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腰带,脱去外衣以利于呼吸和散热,有条件可送至有电风扇或空调的房间。可采用水浴或冰水擦浴全身,将冰水瓶置于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有条件时可以使用调节温度的电子冰毯、冰帽等。建议转运至医疗机构监护治疗。如果患者失去反应,并且呼吸不正常或者仅有濒死叹息样的呼吸、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会导致运动猝死的情况发生。实质就是心室异常颤动后,心脏会短暂地停止跳动、停止供氧,而人类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如果不能及时除颤及高质量胸外按压,心跳和呼吸骤停后,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四分钟;四至六分钟,脑部损伤不可逆转;超过八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十五分钟基本上难以救回。
应对方法: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是“黄金4分钟”。
在施救时要记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遇见有人突然倒地并呼之不应(可以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唤患者),首先应立即呼救,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尽快获取AED。
第二步:观察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应立即做心肺复苏,方法是施救者一个手掌根部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另一个手掌根部平行放于第一个手掌之上,双手手指交叉,手指翘起脱离胸壁,双肘关节伸直,肩手保持垂直连续用力快速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连续按压直到取得AED或救护车到达。
第三步:AED到达现场,及时给予电除颤。
运动性猝死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 24 小时内“自发性”死亡,都可被归类为“运动性猝死”。其特征为:起因自发。
预防措施
充分的赛前训练和准备: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避免突然增加训练量或越级挑战。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特别是心脏问题,高风险人群(如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女性、有心脏病家族史等)应在赛前进行心脏健康检查。
关注天气条件:做好防暑或保暖措施,避免在极端天气下参赛。
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采用多次少量的方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参赛者和观赛者都应熟悉上述急救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施救。
马拉松运动虽然充满挑战,但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大多数人都能安全完赛。记住,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为了追求成绩而忽视身体的警示信号。祝每一位参赛者都能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