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古乐界的顶流音阶
黄钟大吕:古乐界的顶流音阶
黄钟大吕,作为中国古代音乐中最重要的音阶体系,不仅在古代宫廷音乐中占据核心地位,更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焕发新生。它以其独特的音律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
什么是黄钟大吕?
在古代音乐理论中,黄钟和大吕是十二律中的两个重要律名。黄钟代表阳律之首,大吕则是与之相合的阴律,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和谐的音阶体系。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就有记载:“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这表明黄钟大吕在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地位。
黄钟大吕在古代音乐中的应用
黄钟大吕在古代主要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例如,在中央民族乐团的《颂·黄钟大吕》音乐会中,就以黄钟·器乐合奏《颂》开篇,通过钟、磬、琴、箫等八种古乐器,展现了这一音阶体系的庄严与和谐。青年古琴演奏家路宁演奏的《知音》、琵琶三重奏《金戈铁马》等作品,都体现了黄钟大吕在古代音乐中的独特魅力。
黄钟大吕的现代传承
进入现代社会,黄钟大吕并没有被遗忘,反而在民族音乐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中,多个乐团都以黄钟大吕为基础进行创作。比如,中央民族乐团的《颂·黄钟大吕》音乐会,通过十二首作品展现了这一古老音阶的现代魅力。作曲家郝维亚选用钟、磬、琴、箫等八件古器创作的开场曲《颂》,由青衫渡、俪人行室内乐组合演绎,富含满满的仪式感。该作品与作曲家赵季平的民族管弦乐《国风》形成首尾呼应,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金戈铁马》的气势所形成的文武两极,与经典古曲《酒狂》和王云飞的《梅》虚实相和、古今融汇,展现乐团新的理念与追求。
在现代音乐创作中,黄钟大吕的音阶体系也被广泛应用。作曲家谭盾在参与《故宫之声》金编钟音源采录时,就深入研究了黄钟大吕的音律特点,创作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此外,许多民族音乐团体如安达组合、旱獭乐队等,在保留传统音阶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让黄钟大吕焕发出新的活力。
结语
黄钟大吕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不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篇章,更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它不仅是音乐的音阶体系,更凝结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崇尚美好的文化精神。正如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所说:“黄钟大吕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脉,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这一古老音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