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农华教授团队在幽门螺杆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吕农华教授团队在幽门螺杆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吕农华教授团队在幽门螺杆菌(Hp)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Lancet Microbe》上,为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研究团队背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幽门螺杆菌研究的单位之一,自1988年起就系统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团队在吕农华教授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十二五”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课题,在《Lancet Microbe》《GU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二联疗法新突破
在最新研究中,吕农华教授团队聚焦于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的二联疗法。研究团队在全国12个中心纳入504名初次治疗的Hp感染患者,随机接受14天的低剂量(1g bid)或高剂量(1g tid)阿莫西林联合伏诺拉生(20 mg bid)治疗方案。
研究发现,低剂量阿莫西林联合伏诺拉生的二联方案效果显著,且不需要考虑肠道微生态失衡或抗性基因增加的影响。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特别是在当前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该方案通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精准、高效、安全地根除Hp提供了新思路。
家庭传播与预防
吕农华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口、口-口途径传播,家庭内部传播是重要感染途径。数据显示,中国近一半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这意味着超过7亿人的胃里都有这种细菌。它不仅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多种胃部疾病相关,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诱发胃癌的头号致病因子。
因此,家庭成员间的预防尤为重要。建议采取分餐制,使用公筷,定期更换筷子。特别是竹木筷子,建议每3-6个月更换一次,并确保彻底晾干后保存。此外,家庭成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以降低家庭内部传播风险。
临床意义与展望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有直接关联。北京大学联合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显示,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生率下降14%,在完全根除的患者中,胃癌发生率更是降低了约19%。特别是在25-45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根除效果最为显著,胃癌发病率下降35%,死亡率下降43%。
吕农华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预防胃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案出现,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