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专家教你识别青少年强迫症
北大六院专家教你识别青少年强迫症
小霖今年14岁,初二学生。近半年来,他上课时总是忍不住摇头、伸胳膊、踢腿。这些重复性的动作让他无法专心听课,成绩也明显下滑。更早之前,他就表现出写作业特别慢,经常写到深夜,总担心自己没看仔细题目,需要反复检查答案。
小霖的这些表现,其实是青少年强迫症的典型症状。据估计,中国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2.4%,约50%的患者在儿童和青春期起病,平均起病年龄男性9~11岁,女性11~13岁。
青少年强迫症的表现
青少年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情绪,患者明知这些想法不合理,但无法控制。强迫行为则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而进行的重复性行为。
具体表现包括:
污染和清洁类:害怕污垢、细菌等,表现为反复洗手、洗澡或清洁物品。
强迫怀疑类:难以忍受不确定性,总担心事情没做好,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作业是否完成等。
对称整洁类:过分关注对称、秩序,需要物品按特定方式摆放,否则会感到焦虑。
过度关注类:过分关注自身感受或外界影响,如注意力是否集中、脑子里是否有杂念等。
如何区分正常行为和强迫症
很多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但并不一定是强迫症。关键区别在于:
- 强迫症的症状会占用大量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
- 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
- 给患者带来显著的痛苦和焦虑
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尤其是暴露与反应预防训练,是轻中度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治疗师指导下,患者需要重复暴露于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但不做强迫行为,通过练习逐渐减轻焦虑。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无法配合心理治疗的患者,可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需要注意的是,服药初期可能会有不适反应,但多数患者1-2周后会明显减轻。
家庭应对策略
积极参与治疗:父母需要参与治疗过程,了解疾病知识,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避免“顺应行为”:不要过度配合孩子的强迫行为,比如反复确认事情、帮助清洗等,这会阻碍治疗效果。
提供支持和理解: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理解,但也要鼓励他们面对恐惧,逐步减少强迫行为。
如果发现孩子有疑似强迫症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强迫症的诊断是一个细致的过程,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