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辨证学基础 │ 八纲辨证简介(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辨证学基础 │ 八纲辨证简介(上)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6561300_121123791

不知道大家在使用中成药等中医治疗方法时有没有对描述适应症用的那些中医术语产生过疑惑?什么是阴虚证?什么又是风热证?今天就来介绍一种最为基础的中医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以期为大家使用中医相关的疗法提供一些帮助。

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四组范畴,以阴阳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八纲中的总纲,其余表里虚实寒热三组,则被认为是阴阳的引申变化,所以八纲又有“二纲六变”之称。对八纲的介绍,就从阴阳开始。

阴 阳

人们是怎么去认识陌生的事物的?

把陌生的事物筛选出来,和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然后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描绘它。这样的认识过程离不开比对和分类。而最基础的分类方法则是二分法——这个或者那个,是或者不是。用以进行二分的标准有很多,古人提出了一种作为参考。以是否接受足够的日照作为标准,“山南、水北为阳”,那些在高山之南,大河之北,能够接受充足日照的事物,被规定为属阳的,剩下的则属于阴,这是阴阳分类方法的雏形。在此基础之上,那些和接受了充足日照的事物一样给人留下了积极印象的东西,一些运动的,变化的,向上的,温暖的,干燥的东西,如风、如云,如新芽,如火焰,被归进了阳的范畴,剩下的则归属于阴的范畴。通过不断地归类,如今的阴阳概念,便逐步地形成了。

“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二分法被中医学所吸收,并在它的指导下发掘出了表里、虚实、寒热三组相对的概念,这是八纲以阴阳为纲的第一层含义。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阴阳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而赋予的概念,尽管因为作为一套标准的历史过于悠久,被许多人接受和使用,逐渐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但阴阳的属性仍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去标明事物的阴阳属性;二是阴阳的分类方法,脱胎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具体情境,一样事物的阴阳属性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它所对照的事物,虽然在一定的环境下,阴阳的划分具有确定性,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会随之变化。举个例子,热水本身是没有阴阳属性的,只有当人们需要用到它的时候,热水才会被赋予阴阳属性。当冬天需要热水暖手的时候,它就是属阳的,因为具有温暖属性的事物是属阳的,而且限定在暖手这个情境中的时候,不是具体的某个人,多数人都会同意热水是属阳,也就是上面说的在一定的环境下,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确定的,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当人们口渴需要喝热水补充水分的时候,因为热水负责润泽人体器官,它又变成属阴的。也就是上文说的使用的环境一旦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会随之变化。

阴阳的相互关系

了解了怎么去划分阴阳之后,接下来谈一谈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它。上面说到阴阳是二分的体现,这就决定了阴阳之间是相互对立,互为制约,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的。但是阴阳之间的关系不止于此。“互根互用,相互转化”,阴阳之间也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央”,如果阴阳斗争只有一方留了下来,那么阴阳结成的整体就将不复存在,人们就不能再以这个整体作参照去划分阴阳,那么阴阳就都不存在了。所以说阴阳之间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了阴阳作为整体存在而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阴阳之间时而相克,时而相生,保持着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使它们结成了一种能够自我调节,不断适应变化的稳定的整体。

我们在处理阴阳关系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平衡,在阴阳自身的协调能力受到限制时,借由外力帮助它们恢复平衡。在中医学的理论里,这被归纳为“以平为期”的治则,即诊疗的目的在于发现人体阴阳的失衡并最终恢复人体自我平衡的能力。这是八纲以阴阳为纲的第二层含义——沟通表里,泻实补虚,调和寒热,时刻不忘保持平衡。

小 结

总之,阴阳作为八纲的总纲,并不参与具体的分型,而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思想方法,以平衡为目标,以分析作手段,再通过对虚实、寒热、表里三个维度的诊察,来发现健康问题并加以治疗。阴阳本身不会直接参与辨证分型,至于平常习用的阴虚证、阳虚证等说法,则是对虚寒、虚热证候的一种叫法,与阴阳纲领无关,这个等到有关寒热的部分再展开说明。

虚 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是用来说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正邪关系的一组概念。其中以邪实为主的就被称为实证,以正虚为主的就被称为虚证。

邪气盛则实

那么被称为邪气的都有哪些呢?

中医学有“外感六淫”、“内生五邪”、“七情致病”等病因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的六种正常气候——风寒暑湿燥火,人体自身的五大功能系统——心肝脾肺肾,人类的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乃至维持正常生活的饮食劳动和休息,在超越了人体能够自我调节的限度后,都会转变成致病的因素,对人体造成损伤。也可以说,在中医学看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邪气与正气都是同源的,只是人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了限制,使得正气变成了邪气。

所以一般来讲,中医学诊察的关键不在于辨别具体的病因是六淫、七情,还是饮食劳逸,而是去考察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要怎么去恢复它。有句老话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强调恢复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对于防病治病的重要性。

精气夺则虚

自我调节的能力主要依托于人体的正气,细分又有气、血、津液之不同。它们也是按照功能来划分的,正如阴阳二分一样,那些发挥推动、温煦等阳性作用的结构被称为气,起到镇静,濡润等相对阴性作用的结构被称为津液。血比较特别,中医典籍《灵枢》中记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认为血是气与津液调和化生的产物,兼俱气津两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容易被气津两方面的损伤所波及。受到明末医家张景岳的影响,现在临床上更偏向于发挥血偏阳性的温煦与推动的作用,在津液损伤不适宜补气的场合,代替气来使用。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种功能结构,血虽然脱胎于血液的概念,但实际是不同的。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致病因素也是通过扰动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限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后引发了疾病。正常运行的气血津液,在受到影响后,会转变为滞气、瘀血、痰饮、食积四类邪气。所以正如“先辨虚实寒热,后定气血痰食”这句话所说的那样,对于虚实乃至寒热的辨别,一般是在气血痰食的层面上展开。具体如下:

虚实证常见临床表现

气虚:气短声低,少气懒言,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动则诸证加重,或可见头目眩晕,自汗出,大便溏薄,内脏脱垂等候

气滞:局部疼痛,头目眩晕或咳嗽喘息,嗳气呕吐,脉多弦象,舌苔如常,可随嗳气呕吐、肠鸣放屁而减轻

血虚: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健忘,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血瘀:局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上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脉细涩

津伤:口鼻干燥,两目干涩,渴欲饮水,或见干咳无痰,心烦躁扰,面赤便秘,舌干苔少,脉细

痰饮:胸脘痞闷,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形体肥胖,头目眩晕,咳嗽痰多,舌胖大苔腻,脉滑

食积:腹胀疼痛,嗳腐吞酸,讨厌食物的气味,大便或放屁酸臭,大便不爽,吐泻后症状减轻,舌苔厚腻,脉滑

小 结

身体自我调节能力的受限受到两个方面的共同影响,一方面自然是机体本身调节能力的不足,也就是正虚,一方面则可能是邪气太盛,负担太重所致,也就是邪实。这两方面相互影响,正虚会使原本不属于邪气的部分,因为无力调节而转变为邪气,邪实则会进一步削弱正气,导致正气越发虚弱。这种虚实相互影响、错杂并见的情况在临床较为常见,而少见单纯的虚证和实证,一味地补虚和泻实都不可取,对疾病的诊察当兼顾虚实两端,泻实补虚,才能逐步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需要再强调的一点是,过量的正气会因为人体无法调节转变为邪气,进补也当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