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哈姆雷特》中的生死观探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哈姆雷特》中的生死观探析

引用
光明网
8
来源
1.
https://news.gmw.cn/2024-02/23/content_37160808.htm
2.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049980/
3.
https://www.sohu.com/a/810413634_121956424
4.
https://www.sohu.com/a/805239072_121136699
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03/14/64176506_1113189702.shtml
6.
https://www.xinruipiao.com/huajugeju/8726.html
7.
http://news.kuyin.cn/article/303586.html
8.
https://wangyurui.com/posts/ha-mu-lei-te-de-bei-ju-0e1880df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其中对生死观的探讨尤为深刻。这部作品通过王子哈姆雷特的内心挣扎,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与接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哈姆雷特》中的生死观:

01

哈姆雷特的生死观

02

“生存还是毁灭”的永恒命题

《哈姆雷特》中最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直接触及了人类面对生命困境时最根本的思考。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在装疯之后,国王安排他的恋人奥菲利娅试探他是否真的发疯。在这一场景中,哈姆雷特面对生命的无常和苦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这段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哈姆雷特对生死的矛盾态度。他既渴望逃避现实的痛苦,又害怕死亡后的未知世界。这种矛盾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传统神学观念的冲突:一方面,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另一方面,传统神学观念则强调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来世的不确定。哈姆雷特的思考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03

死亡的恐惧与逃避

在《哈姆雷特》中,死亡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威胁。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叔叔克劳狄斯谋害,这使得死亡变得具体而可怕。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不断面对死亡的阴影,这加剧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恐惧。

哈姆雷特的犹豫和拖延,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死亡的恐惧。他害怕自己的行动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担心自己的灵魂会被永远地诅咒。这种恐惧使他无法果断地采取行动,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和自我怀疑。

04

莎士比亚时代的生死观

莎士比亚生活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英国,这一时期正值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使得人们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追求现世的幸福。然而,传统神学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来世的不确定感依然存在。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思考,展现了这种矛盾的心理。哈姆雷特既渴望追求现世的正义和尊严,又害怕死亡后的未知世界。这种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传统神学观念的冲突。

05

哈姆雷特与其他哲学家的生死观比较

与其他哲学家相比,哈姆雷特的生死观显得更为复杂和矛盾。例如,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意识的转变或终结,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生死的自然规律。海德格尔则认为,人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挖掘生命的真正意义。这些哲学家都强调理性和行动的重要性,而哈姆雷特则更多地体现了怀疑和犹豫。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理解。苏格拉底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更多地体现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而哈姆雷特的思考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传统神学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使得哈姆雷特的生死观更为复杂和深刻,也更贴近普通人的心理状态。

06

《哈姆雷特》中其他人物的生死态度

在《哈姆雷特》中,其他人物的生死态度与哈姆雷特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克劳狄斯为了权力不惜谋害兄长,他对死亡的态度冷漠而实用。他将死亡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完全忽视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态度与哈姆雷特的深思熟虑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哈姆雷特的复杂性和深度。

奥菲利娅的生死观则体现了另一种极端。在父亲被哈姆雷特误杀后,她陷入了疯狂,最终选择自杀。她的死亡反映了对生命的绝望和对现实的逃避,与哈姆雷特的犹豫和思考形成了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莎士比亚展现了不同人物面对生死时的不同态度,进一步丰富了作品对生死观的探讨。

07

结语

《哈姆雷特》中的生死观探讨,不仅展现了哈姆雷特个人的内心挣扎,更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哈姆雷特的犹豫和矛盾,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与传统神学观念的冲突,也反映了人类面对生命困境时的普遍困惑。这种深刻的思考,使得《哈姆雷特》成为探讨生死观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哈姆雷特》中的生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