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犬伤人频发,如何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流浪犬伤人频发,如何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2024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流浪犬伤人事件:一名4岁男童在村子里玩耍时,被两只流浪犬咬伤。这起事件并非个案,据《法治日报》报道,仅2024年就发生了多起类似事件——江西省赣州市一名路人被未牵绳的犬只咬伤,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贵州省凯里市一名女子被大型犬多次攻击,警方对涉事犬只主人作出行政处罚……
这些事件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中国流浪犬数量已超过4000万只,占全球流浪犬总数的20%。这些流浪犬不仅威胁着公众的人身安全,还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隐患。
流浪犬: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被流浪犬咬伤,可能引起细菌、病毒感染以及中毒、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还可能引发狂犬病等致命疾病。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狂犬病发病数为122例,死亡111例。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痛苦和悲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流浪犬数量仍在持续增长。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统计,中国的流浪狗数量已远远超过4000万只。这些流浪犬主要来源于遗弃、走失和原生繁衍。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指出,不少养犬人随意放养、遛狗不牵绳、不戴嘴套,或者饲养危险的大型犬、烈性犬,养犬不登记注册、不给犬只体检打疫苗等,都是导致流浪犬问题的重要原因。
困境与挑战:管理资源不足,法律法规滞后
面对日益严峻的流浪犬问题,现有的管理和资源显然力不从心。以北京为例,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救助基地“妙妙猫屋”的工作人员晓艺表示,基地一年的房租就高达15万元,还不包括建设成本。日常运营中,猫犬的食物、医疗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许多救助组织虽然充满爱心,但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救助工作的开展。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目前缺乏专门的反虐待动物法律规范。虽然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动物防疫法等都对饲养动物致人伤害问题作出了规定,但这些法规分散且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传稿建议,应当制定法律层面的“犬类饲养管理法”,统一规定重点管理区、一般管理区等不同层次,明确禁止饲养犬只的种类,规范养犬条件和登记流程。
国际经验:立法保护与科学管理
在解决流浪犬问题上,许多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通过立法禁止虐待和遗弃动物,同时鼓励民众领养流浪动物;德国规定严禁伤害动物,恶意弃犬弃猫者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日本实行终身饲养制,如果故意杀害或杀伤宠物,将面临徒刑及金钱的惩罚。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AP)发布的《犬只人道管理手册》提出,科学管理流浪犬问题需要建立犬只收容和领养注册制度,实施皮下注册电子芯片管理。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养犬人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呼吁:从源头治理,共建和谐社会
解决流浪犬问题,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首先,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制定专门的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遗弃和虐待动物的行为。其次,要加强养犬登记和管理,推广宠物芯片植入制度,确保每只犬只都能追溯到主人。同时,还需要加大公众教育力度,培养养犬人的责任感,倡导科学养犬、文明养犬。
流浪犬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和健康,更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为这些无辜的生命找到更好的归宿,也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