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甲午沉舰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揭秘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揭秘
2024年8月4日,一场特殊的展览在山东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场名为“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的展览,首次系统性地展示了330余件甲午沉舰出水文物,其中包括船体构件、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三大类。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130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海战,更凝聚着北洋海军将士们的英勇与坚韧。
十年寻舰:水下考古的重大突破
2014年,“致远”舰遗址的发现,拉开了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的序幕。此后10年间,在辽宁黄海海域和山东威海湾,考古人员相继发现了“致远”“经远”“定远”“超勇”“扬威”“靖远”“来远”七处沉舰遗址,数千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这一系列考古工作,不仅规模空前,持续时间最长,成果也最为丰硕,堪称世界海战遗址考古的典范。
重大发现:来远舰遗址的确认
2023年,考古工作迎来重要突破——来远舰遗址在威海湾最终确认。这艘在甲午海战中英勇作战的战舰,其沉没位置一直是个谜。考古人员通过海洋磁法物探扫测,在“来远”舰沉没区域发现明显的磁异常,经过潜水探摸和水下探扎,最终确定了遗址范围。
在2023年7月至9月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约370平方米的水下发掘面积里,提取文物超过1800件。其中,三件刻有“来远”字样的文物尤为重要:两块水手身份木牌和一个镀银汤勺。这些文物不仅为确认沉船身份提供了实物证据,也让我们得以一窥百年前北洋海军将士们的生活。
文物见证:甲午海战的历史细节
展览中展出的一挺“致远”舰11毫米加特林机枪格外引人注目。这挺机枪于2014年在辽宁丹东“致远”舰遗址出水,通长117厘米、炮管外径18厘米,由阿姆斯特朗和米切尔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为1886型水冷式,生产编号第4781号。据介绍,机枪发现时表面覆满海洋生物遗骸及凝结物,后用了1年时间除锈封护,“致远”舰装备了6挺加特林机枪,其中2挺位于桅盘上,4挺位于甲板上。2014年发现的这挺加特林机枪装备在“致远”舰前桅杆上。当时尚未确定“丹东一号”沉船身份,黄海海战沉没的四艘军舰(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中只有“致远”舰桅盘安装了加特林机枪,所以这挺机枪的发现对于确定沉船身份有重要意义。
另一件重要展品是2022年在山东威海“靖远”舰遗址出水的37毫米哈乞开斯炮弹箱。这个长50厘米、宽21.5厘米、高29厘米的木质弹药箱保存完好,内装有弹药,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同类文物。
除了这些军事装备,展览还展出了大量反映船员生活的文物:如水手身份牌、写有名字的望远镜、瓷碗、皮鞋、麻将、象棋、纽扣、九连环、香水瓶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却让我们得以拼凑出军舰上的一幕幕生活场景,让甲午中日战争不再是一段遥远的历史,而是真切发生过的事件。
技术创新:水下考古的新突破
甲午沉舰遗址的水下调查发掘,面临沉舰破坏严重、海况较为复杂、能见度差等诸多挑战。考古人员运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海洋物理探测、载人潜水器水下调查、三维影像和激光扫描记录等,确保了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甲午海战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水下考古技术发展的展示。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展览系统介绍了“水下考古”的诸多黑科技,展现了我国在水下考古领域的技术进步。
铭记历史:传承与启示
“甲午战争130周年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研讨会”同时召开,50余名水下考古和甲午战争研究专家,就甲午沉舰考古、出水文物保护、甲午战争研究、近现代沉船调查等专题开展研讨和交流,会议总结了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探索出的新经验,形成了中国近现代沉舰考古工作的新模式,推动了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研究向更深层次拓展。
甲午沉舰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将士们的最好纪念。它们提醒着我们,甲午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教训不能忘却。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唯有珍爱和平,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