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遗址探秘:甲午海战的铁甲传奇
定远舰遗址探秘:甲午海战的铁甲传奇
在山东威海刘公岛附近海域,一块重达18.7吨的铁甲板被缓缓吊起,这是来自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遗存。2024年,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之际,山东博物馆正在举办“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展出330余件(套)精品文物,其中包括定远舰的出水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揭示了那段悲壮的历史,也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北洋海军将士的英勇与忠诚。
定远舰:北洋海军的旗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的旗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属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舰之一。该舰长94.5米,宽18米,排水量7335吨,装备有两座305毫米口径主炮塔和多门副炮,防护能力极强。定远舰的铁甲堡由厚达356毫米的钢装甲保护,使其在黄海海战中能够承受日军舰炮的猛烈轰击而不沉。
甲午海战中的定远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黄海海战中,定远舰作为北洋海军的旗舰,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受损,最终在1895年2月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炸毁,以免资敌。定远舰的残骸随后被日军进行了破坏性打捞,部分将士遗骸也被炸毁,散落在沉舰周围。
十年寻舰:定远舰的考古发现
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联合辽宁、山东文保部门开展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2017年,考古人员开始对威海湾进行全覆盖式探索探测。2019年至2020年,考古人员基本确认了定远舰的沉舰遗址,并在水下发现了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这块铁甲板呈弧状长方形,高约2.8米,宽2.45~2.6米,厚0.303~0.305米,是定远舰防护铁甲的一部分。
出水文物:历史的见证
此次展览展出的定远舰文物,包括舰体构件、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等,共计4000余件。这些文物由英国、德国、中国等不同国家生产,堪称一座国际博物馆。其中,一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尤为引人注目,它见证了定远舰在黄海海战中的英勇抵抗。此外,还展出了定远舰上的十管加特林机枪、152mm钢弹、毛瑟步枪等武器装备,以及皮带、皮鞋、瓷盘、笔砚、水烟袋等生活用品。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北洋海军的装备水平,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官兵们的生活状况。
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持续了10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硕的海战遗址考古项目。这些考古发现为甲午战争和北洋海军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揭示和补充了甲午战争的诸多细节。正如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周春水所说:“这些考古新发现将不断完善补充历史细节,加深人们对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了解。”
甲午海战已经过去130年,但这段历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定远舰的出水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将士们的最好纪念。它们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那段悲壮的历史,铭记北洋海军将士的英勇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