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广州中轴线藏着哪些“秘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广州中轴线藏着哪些“秘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8504606_100116740

一口渗水井
留存两千多年前的岭南“纪事档案”
一座公园
见证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变化
一个个珍贵历史碎片
勾勒出两条蕴藏广州城市肌理的传统城市中轴线

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由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和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组成。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7月27日,“北京城市中轴线”申遗成功。而千年商都广州,同样深受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广州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的起点——南越国宫署遗址,即今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展”正在展出,精选130余张照片和相关档案、地图、文字等资料,多角度地展示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活力。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对话策展人之一、南越王博物院馆员徐莹,探索广州城市中轴线背后的城市故事。
一口水井,道出广州古代中轴线往事
“南越国宫署遗址,不仅是广州古代传统中轴线的起点,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原点’。站在这个‘原点’上看广州城市变迁,具有特殊的意义。”徐莹介绍道。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上的南越国宫署遗址,何以成为广州古代传统中轴线的起点?
一口南越国时期的水井,道出广州古代传统中轴线“原点”的神秘往事。
徐莹介绍说,在两千年前南越国宫苑的遗迹现场,宫苑西北处方向有一口不断向外渗着水的井,水井里出土了葡萄、枣等40多个不同种类的植物果核、种籽,并发现了100多枚木简。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宫署遗址出土了一百多枚西汉南越国时期的木简,它填补了岭南地区简牍考古的空白,也揭示了广州古代中轴线“原点”的历史情景。

南越国时期的渗水井(编号J264)。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你可能想象不到,古代的岭南打工人也有绩效。据这些木简记载,南越国鼠患严重,王国规定每个国人的捕鼠数额任务是五只,少捉一只就要笞打十下。其中一个名为阿虖的奴隶没有捉到一只老鼠,结果被“笞五十”。
此外,一些木简还记载着当时宫廷内种植的枣树数量和编号。岭南的气候环境并不适宜枣树生长,但在当时的南越国宫内的御花园,种植了大量枣树。考古人员推断,这很可能是来自北方的南越王赵佗,为缓解思乡之情特意命人种植的。
一个原点,跨越千年的“王的严选”
在古代传统中轴线上,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是跨越千年的“王的严选”。
距南越国宫署遗址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南汉国王宫遗址。“这件事很有趣,两千年前的王宫和一千年前的王宫在同一个地方,执政者都很有默契地选址在这里。”徐莹说。
在遗址现场,保留了像千层蛋糕一般的考古关键柱,关键柱留存了自秦、汉、两晋南朝直至宋、元、明、清等十三个历史时期的地层叠压。徐莹说,“这些历史遗迹资料说明了广州古城的中心两千多年来一直未变,这在中国古城中是比较罕见的。”
有点才有线。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建城的初始原点,也是千百年来广州的古城中心。以此为起点,沿着千年古道,即当时的官道,一直延伸到珠江北岸天字码头,这一条线被广州市政府划定为广州古代城市的传统中轴线,历代的城市建设均以这一条轴线为核心扩张和发展。
一座公园,见证近代广州中轴线变化
近代传统城市中轴线发生西移,以广州市人民公园为中点,北至越秀山镇海楼,南抵海珠桥。
和古代城市中轴线不同的是,近代民国时期,广州进行了首次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和改造,徐莹说,“从近代中轴线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的市政建筑、门面建筑,都分布在这条中轴线之上,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政治、商业的发展。”
尽管这些地标建筑在选址及兴建时,都未从建设中轴线的角度考虑,但它们建成后却在客观上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城市脊梁线。
作为近代城市中轴线的中心,人民公园是记录广州历史的重要地标之一。提及人民公园,徐莹提到一份珍贵的史料,“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理委员会和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支持,展览中使用的许多历史图片、档案文件,此前极少公开,尤其是这份《广州市工务局关于在中央公园后段建筑市政府合署的提议书》。”

这份文件提及的中央公园即今人民公园,而市政府合署,即今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这是直接与现在的市政府选址相关的档案文件。”
据资料显示,1921年广州建市后,政府机构分散于市区各处,为提高办公效率,1931年市政府提出广州市政府合署的计划。当时的中央公园后段因面积广大、四邻清幽、交通方便等因素被选为广州市行政中心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依旧选址于此,多个重要的行政单位汇聚在人民公园附近,这一区域不仅承载着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成为了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核心枢纽。
三条中轴线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
随着东部城区的崛起,现代广州的新城市中轴线开始东移,该轴线规划始于燕岭、南至珠江主航道。
两千多年间,广州在云山珠水间,形成了三条南北向城市轴线,分别为古代中轴线、近代中轴线和新中轴线。三条中轴线并行于千年古城,折射出广州的巨大变迁。
“广州的传统城市中轴线,‘自然形成’重于‘规划设计’。”徐莹认为,广州的城市中轴线受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居中不偏”观念的影响,是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标志。
但与北京、西安等古都相比,广州因水道密集、山峦阻隔的地形特点,难以形成如棋盘般规整的城市布局。然而,广州依然保留着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徐莹分析,这或许是受到了中原文化向南方传播的影响。
徐莹以建筑风格为例指出,南越国宫署遗址部分文化遗迹吸收了中原建筑技法,比如砖瓦的烧制和应用、“万岁”文字瓦当、熊饰踏跺等,同时又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如排水木暗槽、曲流石渠等。
广州传统中轴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对它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多年来,广州市按照史迹的类型和特点,分区域制定保护计划。对于古代时期的考古遗址,以保护为主,结合原址展示、科技手段展示;对于近代时期历史建筑,则实行“一栋一策”,精细化修复376栋骑楼,最大程度还原岭南特色建筑。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千年古道遗址发掘现场。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如今,行走在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左右两侧商铺林立,中间则为覆罩露明展示的千年古道遗址;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中,人来人往的地面下方埋藏着南越王宫和南汉王宫的考古遗址。
一边是热闹繁华的都市,一边是静谧深远的历史遗迹,古老与新兴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生动诠释了广州城市中轴线生生不息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