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真实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电影《八佰》就是根据这段史实改编。
四行仓库保卫战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
战争背景
1937年8月初,上海形势变得异常紧张,一直把上海当作战略目标的日本开始大规模撤侨。8月9日,日海军中尉大山勇夫驾车冲击虹桥机场,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当晚日本陆军2000余人坐军舰开赴上海,大战一触即发。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抗战自卫书》,宣布“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5日,日本宣布全国总动员,成立作战大本营。9月初,日本天皇正式宣布向上海陆续派遣5个师团约30余万人的精锐部队。中日两国上百万军队在上海长达几个月的生死搏杀就此开始。
1937年8月13日以后,蒋介石尽遣70余万国民党精锐之师,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激战。尽管在局部战役曾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在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可以防守的淞沪平原,面对海空占绝对优势的日军,两个多月下来,伤亡巨大。精锐丧失殆尽。
10月26日,蒋介石决定撤出该区绝大多数部队,但命令顾祝同让其麾下的八十八师单独留守抵抗。因为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将于11月6日召开会议,蒋介石希望以八十八师的牺牲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战斗过程
集结仓库
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通过参谋长张柏亭向顾祝同提议:既然出于政治目的,那么留守闸北的部队,实力多是牺牲,实力少也是牺牲;守多个据点是守,集中兵力守一、二个据点也是守。最后顾祝同同意八十八师留下一个团的兵力,留守地点自行处置。孙元良决定,就以四行仓库为据点固守,固守时间为7天。但在最后撤离时,只留下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加强营。营长为陆军少校杨瑞符,并特派五二四团团副中校谢晋元作为最高长官。
杨瑞符营长接到命令,从闸北前沿阵地撤退到四行仓库,以一个营坚守7天,掩护全军撤退。该营兵力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经过5次补充兵员,全营撤退到四行仓库时,包括团副谢晋元在内,仅414人。而他们的对手,是日本王牌军第三师团。
27日早晨,日军在重炮、坦克的掩护下,攻进了早已是一片废墟的上海火车站(老北站)。松井石根亲自视察了老北站后,便命令部下快速挺进到苏州河北岸。
“八百壮士”奋起抵御日军进攻
当日军第三师团先头部队挺进到四行仓库前,突然遭遇到中国军队的猛烈射击,一下子扔下了10多具尸体,余部慌忙撤退。下午,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从东西两侧同时进攻,但炮弹打在仓库坚硬的墙壁上根本无济于事。日军又不敢用重炮,唯恐炮弹越过苏州河,打到租界内。新垃圾桥(即西藏路桥)东侧的苏州河边,还矗立着一个几十米高的巨大煤气包。万一炮弹击中煤气包,引起煤气爆炸或泄漏,后果不堪设想。结果日军的两路夹击碰到火力迅猛、居高临下的守军,根本无济于事。日军扔下20来具尸体再次败退。
日军占领了四行仓库一侧交通银行大厦,并在四行仓库背面部署加农炮射击,但加农炮对四行仓库厚厚的墙壁无法造成致命伤害,日军只得放弃进攻,但日军将四行仓库的供水与供电完全切断了。
人民援助
夜幕降临,四行仓库的守军用沙袋筑成一堵墙,慢慢筑到了新垃圾桥边,并派部队驻守。他们整整花了四五个小时将市民运来的食品、水果、衣物、药品等物资及一大袋慰问信拖到仓库里。同时,几位记者也沿着沙袋爬行几十米,来到了四行仓库。机枪连连长雷雄代表谢晋元与杨瑞符接见了记者。谢晋元通过上海商会向美军提出要求送10名重伤员离开战场,美军答应了。这10名重伤员趁着夜幕被抬离了战场。在整个行动中有3名中国士兵被日军枪击身亡。
政治交涉
从10月27日至30日,战斗已经打了四天四夜,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严重关注。10月29日,英美等国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蒋介石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而这场战斗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于是他下令部队于10月31日撤离仓库,并委派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与英国将军斯马莱特会面,商议中国军人如何撤退至公共租界,并与在上海西部作战的第八十八师汇合。于是租界方面出面,与日本军部反复磋商,让中国军队撤退。
受命撤退
当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派员通知谢晋元率部准备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公共租界时,谢晋元坚决不答应。经张柏亭的一再劝说,并明示这是蒋介石的命令时,谢晋元才同意率部撤退。
蒋介石提升了所有参加保卫战的军人的军衔(各晋一级),并授予谢晋元与杨瑞符青天白日勋章。
英国士兵欢迎了谢晋元和他的部队。英国准将亚历山大对泪流满面的谢晋元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这更壮烈的场面”。他们解除了一营官兵的全部枪械,并将他们全部送到了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内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战斗意义
从战略角度来看,保卫战带来的影响不大,但它所产生的意义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它重振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是中国人民抗战史上不可抹去的深刻回忆。
国际意义
在四行仓库“最后一块阵地”死守向全世界进行现场战事广播,有利于扩大影响。1937年11月,上海华界全部沦陷。由于租界的存在,客观上也暂时阻挡了日军全面占领上海的步伐。广大爱国民众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日斗争。“孤岛”抗日运动,是淞沪抗战的延续和第二战场。也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畏强权,英勇抗战壮举,赢得了全世界的同情与尊重。
国民革命军
中央军
第19集团军第72军88师第262旅第524团第一营团副,陆军中校 谢晋元
一营营长,陆军少校 杨瑞符
一连连长,陆军上尉 上官志标
二连连长,陆军上尉 邓英
三连连长,陆军上尉 石美豪(负伤),陆军上尉 唐棣(接替石美豪)
机枪连连长,陆军上尉 雷雄
日本陆军
上海派遣军陆军大将 松井石根
第三师团
日军第三师团是当时日本帝国陆军中最精锐部队,拥有空军及海军炮火支援。该师团装备有九四式轻装甲车及八九式掷弹筒,步兵使用俗称三八大盖儿的三八式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