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一部现象级作品背后的追剧心理揭秘
《花千骨》:一部现象级作品背后的追剧心理揭秘
2015年夏天,一部名为《花千骨》的电视剧横空出世,创造了多项收视纪录。这部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仙侠剧,不仅在全国网收视率最高达到3.83%,更是在网络播放量上突破200亿次,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
然而,这部剧的剧情和人物设定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许多观众一边吐槽其“玛丽苏”的剧情,一边又忍不住追剧。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玛丽苏”剧情?
“玛丽苏”这个词最早源自1973年,由保拉·史密斯创造,用于讽刺虚构文学中过于完美、不自然的角色。这类角色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身份显赫:往往是公主、神之女等特殊身份
- 相貌出众:通常是校花级的美貌
- 完美特质:学习万能、运动万能,几乎没有任何缺点
- 异性缘好: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一大片男性目光
- 故事主线:围绕着谈对象展开,人见人爱
在《花千骨》中,女主角花千骨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玛丽苏角色。她不仅拥有特殊的身份(天生灵力),还兼具美貌和善良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她身边围绕着多位优秀的男性角色,包括白子画、杀阡陌等,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又甜蜜浪漫的故事。
为什么观众会追玛丽苏剧情?
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心理学概念——投射效应。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影子,知道自己影子的人就获得了自我认识的一半。”投射效应指的是人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情绪或特质投射到别人身上。简单来说,我们看别人,其实是在看自己。
对于《花千骨》这样的玛丽苏剧情,观众在观看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女性观众可能会幻想自己就是那个被众人宠爱的女主角,而男性观众则可能把自己想象成守护女主角的英雄。这种心理投射让观众在观剧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此外,玛丽苏剧情往往充满了浪漫和甜蜜,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而在玛丽苏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通过爱情和勇气来解决。这种理想化的设定让观众能够暂时忘记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世界中。
《花千骨》的追剧心理
《花千骨》的成功在于它精准地把握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剧中的花千骨虽然出身卑微,但凭借自己的善良和坚持,最终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和爱戴。这种“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模式,满足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剧中的爱情线也极具吸引力。花千骨与白子画之间跨越生死的爱情,以及她与杀阡陌之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都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这种理想化的爱情描写,让观众在观剧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然而,观众在追剧时也并非完全沉浸其中。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剧情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又会不自觉地用现实的标准去评判剧情的合理性。当剧情过于脱离现实时,观众就会产生“这太假了”的感觉,从而产生吐槽的冲动。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正是玛丽苏剧情的魅力所在。
结语
《花千骨》的成功,离不开其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通过玛丽苏剧情,它满足了观众对完美爱情的幻想,提供了心理投射的载体。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观众会“边骂边追”,因为在这部剧中,他们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