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一座见证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聚宝盆”
塔里木盆地:一座见证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聚宝盆”
塔里木盆地,这片位于新疆南部的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痕迹,到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繁荣,再到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塔里木盆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
人类活动的悠久历史
塔里木盆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且末县石门水库石器遗址发掘和采集到1000多件石器,这些石器的打制技术显示出明显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征。此外,在克里雅河尾闾、孔雀河下游等地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以及在罗布泊地区新发现的10处细石器地点和数千件石制品,都为研究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证据。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文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文化遗存的璀璨明珠
塔里木盆地拥有数千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点,包括城址、墓葬、佛寺、烽燧等遗存。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器、纺织品、佛教造像、壁画、纸质文书、简牍等遗物,生动展现了新疆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其中,5处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民丰县尼雅遗址、若羌县罗布泊小河墓地、尉犁县营盘墓地、库车市友谊路晋十六国砖室墓、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仓颉篇》木简、各类文书等,不仅展示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也实证了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治理。
库车市友谊路晋十六国砖室墓。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塔里木盆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南北两道分别从焉耆和若羌出发,最终延伸至中亚地区。楼兰、尉犁、龟兹、且末等绿洲城郭如明珠般闪耀在丝绸之路上。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在这里广泛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佛教在新疆的盛行,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滋养,犍陀罗艺术、中亚佛教艺术、本地特色艺术交融齐飞。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佛教遗存,不仅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也体现了中原文化元素的融入。于阗乐、龟兹乐等音乐艺术,更是丰富了中华艺术的宝库。
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绿洲文明的繁荣发展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明得益于昆仑山、天山等山脉的冰川融水。从汉代开始,历代中央政权都在这里开展屯田,推动农业发展。水利设施的建设、新兴农具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用水的有效管理,加上来自中原的新兴农具铁犁铧、曲辕犁和耕作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提升了屯田的效果。
自汉代屯田开始,水利设施建设就在同步进行,我们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多处古代水利遗址,沙雅县有一条长100公里的古渠道,当地人称“汉人渠”;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且末县来利勒克遗址中都保存有较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统,灌溉系统整体呈扇形,由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组成。
克孜尔尕哈烽燧。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乌什县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沙雅县新疆印章博物馆、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佛寺遗址博物馆、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相继对外开放。这些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不仅让历史遗存焕发新生,也增强了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