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古都新韵展风采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古都新韵展风采
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传来喜讯: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条全长7.8公里、拥有15处遗产构成要素的“城市脊梁”,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更是一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壮美画卷。它纵贯北京老城南北,串联起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坛、先农坛等重要历史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这条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不断演进,见证了中国700多年的历史变迁。
中轴线的规划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高成就。它以《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为蓝本,展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严谨,比例和谐,既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如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所说:“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特见证,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离不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自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带动老城整体保护。通过实施“百项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对天坛、景山、社稷坛、太庙、钟鼓楼、正阳门等重要文物建筑进行系统保护。同时,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等文件,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在疏解、修缮、环境整治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格局逐步复原,历史风貌生动再现,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不断改善,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彰显。北京中轴线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是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杰作,更是现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所说:“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凸显了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中的突出地位。”
未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北京市将聘请文物遗产、法律、文化旅游、数字科技等7个领域的200多名专家组成专家智库,进一步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展示。同时,通过推出中轴线主题展览、综艺节目、文创比赛等活动,让公众全面感受中轴文化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收到19万余件作品,吸引41万人次参与,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为3.5岁,最大的为86岁,文化遗产以时尚的表达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城市脊梁”,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