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炮制技艺:千年古法的新时代传承
炙甘草炮制技艺:千年古法的新时代传承
炙甘草,这味常见的中药,其炮制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这门独特的制药技术不仅保留了传统精髓,更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老的智慧:炙甘草炮制技艺的起源
据《漳州府志·兵纪上》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率兵入漳,医官李茹随军治病,中原医术由此入漳。此后,漳州名医辈出,有唐代僧医杨义中,北宋药物大家苏颂,宋代闽南名医吴夲,清代周廷杨、蔡朝初等代表人物,涌现了同善堂、老至诚、老瑞林、天益寿等一批中药名店,以及“片仔癀”“乌鸡白凤丸”“吕氏铜青”等名药。
精湛的工艺: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炙甘草的炮制,关键在于让甘草充分吸收蜂蜜,同时锁住营养成分。传统方法是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制的甘草中拌匀,闷透。然后把炮制好的甘草放到炒制容器内,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
现代炮制法则采用更精确的温度控制。首先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甘草片拌炒均匀,3~5分钟,出锅。然后放到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
科学的验证:现代医学的新发现
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为炙甘草的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宁夏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生甘草及其炮制前后的常见成分和差异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炙甘草对心脏受损及心动过速状况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对心律失常模型中的SOD、MDA、LDH、Na+-K+-ATPase、CaM和CAMK2等指标的显著调节作用有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PCR和ELISA分析均证实,炙甘草可能对心律失常具有治疗潜力,其作用途径可能涉及对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调节。
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制药技艺,近年来,漳州等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0年漳州启动名老药工工作室建设,并评选出9名“漳州市名老药工”,确定了21位继承人,由地方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同时,相关专著的出版也为技艺的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2022年7月,历时3年编写的《漳州市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一书正式出版,同年,漳州中药炮制技术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炙甘草炮制技艺,这门传承千年的制药技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在现代医学研究中找到了新的定位。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日益重视,这门古老的技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