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两部重要高血压指南发布:中国指南体现特色创新,ESC指南强调严格控制
2024年两部重要高血压指南发布:中国指南体现特色创新,ESC指南强调严格控制
2024年,两部重要的高血压指南相继发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和《2024 ESC 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这两部指南在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建议,为全球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指南:体现中国特色的创新与突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由我国高血压领域多个学术团体及116位专家学者历时3年修订完成,于2024年7月正式发表。新版指南在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和创新:
诊断标准与分级:维持140/90 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变,但强化了血压管理理念,推荐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应降至<130/80 mmHg。同时保留了3级高血压的分级方法,特别关注3级高血压患者(超过2000万人)的监测与治疗。
新增13项内容:包括“我国高血压防控计划和项目”、新的血压测量方法(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可穿戴设备血压测量)、新的治疗理念(分级、分期、分型)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将中医药治疗纳入高血压治疗方法之一,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
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超过36%的参考文献第一作者为中国学者,充分依据中国人群的高血压研究成果。例如,根据中国人群研究结果调整了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肥厚的左心室重量指数的界值,纳入了中国人群的点尿评估食盐量公式。
新增降压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盐、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中医药、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RDN)、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
ESC指南:更严格的降压目标与精准分层
《2024 ESC 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由欧洲心脏病学会等学术机构发布,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议:
血压分类:提出“血压不高”(<120/70 mmHg)、“血压升高”(120-139/70-89 mmHg)和“高血压”(≥140/90 mmHg)三个新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增加对血压处于120
140/7090 mmHg范围内群体的重视。降压目标:推荐将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20
129/7079 mmHg。对于不能耐受的患者(如治疗前存在症状性体位性低血压、年龄≥85岁、中至重度衰弱或预期寿命短于3年),可适当放宽收缩压控制目标至<140 mmHg。治疗时机:对于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无论心血管风险水平如何,均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血压升高(120-139/70-89 mmHg)者,需要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并以此作为是否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依据。
两部指南的异同
诊断标准:两部指南都维持了140/90 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未像美国那样将其下调至130/80 mmHg。
治疗理念:都强调了早期干预和积极治疗。中国指南推荐一般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应降至<130/80 mmHg;ESC指南则推荐将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20
129/7079 mmHg。风险分层:中国指南采用简化的心血管危险分层方案(高危和非高危),更具实用性;ESC指南采用SCORE评分系统,更为精准但可操作性较差。
特色与创新:中国指南更注重中国特色和实用性,充分考虑了中国高血压防控现状;ESC指南则体现了国际上高血压管理的最新进展和严格控制目标。
两部指南的发布,为全球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指南的修订,充分体现了我国高血压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中国特色,将为提高我国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发挥重要作用。而ESC指南则为全球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更严格的降压目标和精准分层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