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如何建成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如何建成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引用
网易
13
来源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MJF80I80514R9MQ.html?spss=dy_author
2.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81b3f27f158823da871861c1bc9564f8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GH18B70553WTVK.html
4.
http://kpzg.people.com.cn/n1/2024/0729/c404214-40287441.html
5.
http://www.cgs.org.cn/drupal/?q=node/1479
6.
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331699289765019649/app/content_1331699289765019649.html
7.
http://www.nceqsci.com/article/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4.04.001
8.
https://www.sjdz.org.cn/article/doi/10.19975/j.dqyxx.2024-022
9.
https://www.iem.ac.cn/zhuanti/info?id=3473&type=suoyou
10.
http://diqing.yunnan.cn/system/2025/01/22/033374463.shtml
11.
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szfwj/zfgz/zfgz/202411/t20241105_13771324.html
12.
https://shdzj.gov.cn/fwbs/004002/004002001/004002001004/20240902/b0341f9f-aaa2-4635-8752-247ca0c8e000.html
13.
https://www.hnast.org.cn/xwzx/sjxh/629795796340869.shtml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多人死亡,这场惨痛的灾难促使中国不断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01

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2018年启动建设的国家地震预警工程,经过5年的努力,于2023年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一工程建成了台站观测、数据处理、紧急地震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与保障五大技术系统,在重点预警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

据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王行舟介绍,该系统包括33个预警中心和近2万个不同类型的监测站点,以及一整套自主研发的完全自动化的处理系统。这一规模庞大的预警网络,不仅在覆盖范围上领先全球,在预警时效性和稳定性方面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02

地震预警的原理与应用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发出警报;而地震预报则是在地震发生前,根据观测资料预测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小。

当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约为每秒6公里,横波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5公里。地震监测网络捕捉到纵波信号后,会快速测定震级、烈度、震源深度等相关数据,并借助电磁波比地震波更快的特性,赶在横波到达前向各个终端发出预警信息。

这种预警系统能够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为目标用户争取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例如,在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5.5级地震中,国家铁路地震信息交换平台在地震发生后7.5秒就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多趟载客列车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有效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事故。

03

多灾种预警技术的发展

四川省在多灾种预警技术方面走在前列。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建议,应从山洪泥石流预警延伸到多灾种预警,包括滑坡、泥石流、山洪、内涝、山火等灾害的预警。这不仅需要优化预警响应机制,还需要提升灾害预警技术与应用机制的完善。

王暾提出,可以通过揭榜挂帅、重大专项等方式,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升各类灾害预警技术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灾害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电视等形式传递给民众的机制,推动多灾种预警领域的创新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

04

地震科普教育的现状

地震科普教育是防震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49年至2022年间,中国正式出版的地震科普图书数量总体呈现上涨趋势。这些图书主要由地震部门及地震工作者创作,读者对象大多为儿童和青少年,内容以地震知识为主。

然而,地震科普图书的出版仍存在地域和出版数量的不均衡性,发行形式也以单行本为主。未来需要继续壮大地震科普创作者队伍,细化读者群体,拓宽选题思路,创新作品形式,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公众认知需求。

05

基层防震减灾的实践

在唐山大地震中,河北省青龙县创造了一个奇迹。时任青龙县地震办主任的王青春,在听到地震预警专家汪成民的警告后,立即向县委书记冉广岐汇报。冉广岐当机立断,在未经上级批准的情况下,于1976年7月25日下令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地震疏散。

青龙县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要求所有居民在7月26日晚8点前搬离房屋,搭建防震棚;组织应急队伍和防震演练;筹集应急物资和组建救援队。这些措施最终使得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中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成为地震预警和应急疏散的成功案例。

唐山大地震后的40多年里,中国在地震监测预警、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地震预警工程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地震预警能力,更为公众和各行各业提供了宝贵的预警时间。同时,地震科普教育的普及和基层防震减灾措施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整体的地震灾害应对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