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和岁稔:一个成语里的理想与现实
时和岁稔:一个成语里的理想与现实
“时和岁稔”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而非《世说新语》。其字面意思为“四时和顺,五谷丰收”,常用来形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景象。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自然和谐与农业丰收的美好期待,也寄托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生活幸福的理想追求。
成语释义与演变
“时和岁稔”由两个部分组成:“时和”与“岁稔”。其中,“时和”指四季气候温和适宜;“岁稔”意为庄稼成熟、收成良好。整体而言,这个成语描绘了一幅风调雨顺、粮食满仓的社会图景。
在古代,“年”有着多种别称,如“载”“岁”“祀”“春”“秋”“霜”“稔”“兹”等。其中,“稔”原指谷物成熟。古代以谷物一熟为一年,故称年为“稔”。《尔雅·释天》中解释道:“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年”的异体字写作“秊”,上半部分是“禾”,下半部分为“千”;“禾”是谷物的象形,“千”为人字的变体,合于一体,会意“人负禾”,表示收获与年丰。
历史背景与现实对比
南朝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耕作,农业生产基本维持在自给自足的水平。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 生产规模小,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商品率低;
- 劳动手段主要以人力、畜力耕作为主,农业生产基本维持在自给自足、半自给自足的水平;
- 农业发展主要采取“外延”的方式,依赖土地开垦;
- 保持农业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依靠太阳能和自然降雨;
- 耕作方式主要实行间作、套作、混作、轮作,肥料的施用基本上以粪肥、绿肥、厩肥为主;
- 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取人工和依赖自然生物方法。
这种情况下,“时和岁稔”所描绘的丰收景象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非现实的写照。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国泰民安、生活富足的美好期待。
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时和岁稔”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丰收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自然条件的描述,更是一种政治理念的体现。它寄托了统治者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期望,也反映了普通民众对温饱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时和岁稔”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的美好期待。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这个成语所蕴含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时和岁稔”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与现实、希望与挑战。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安定团结,始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