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多名胰腺癌患者自述:是如何发现癌症的?哪些症状值得警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多名胰腺癌患者自述:是如何发现癌症的?哪些症状值得警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ureroads.com/news/1730.html

胰腺癌已成为全球及中国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显著增长。据2021年数据统计:美国男性胰腺癌新发病例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10,女性则为第9,且占据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4位。而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同年的数据则表明:胰腺癌在中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列第7,女性则为第11,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6。

胰腺癌的预后普遍较差,其5年生存率不足5%。过去的研究已揭示,通过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能显著提升胰腺癌的整体预后。然而,大规模筛查普通人群时,难以在早期阶段发现胰腺癌。因此,早期识别并及早干预胰腺癌的高风险群体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将通过三位胰腺癌患者的亲身经历,了解他们是如何发现这一疾病的,并探讨哪些症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李先生:因黄疸就医

52岁的李先生一直以为自己只是工作太累,脸色不好,直到有一天,朋友提醒他说,他的眼睛和皮肤都变得很黄,像得了黄疸一样。李先生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去了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李先生得了胰腺癌,而且已经影响到了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发了黄疸。

警惕症状一:黄疸

黄疸是胰腺癌晚期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球白色部分)发黄以及尿液颜色加深等。因此,患者一旦发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当胰腺癌患者首次出现黄疸症状时,人们常常感到困惑,因为非疼痛性症状往往被忽视,从而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那么,胰腺癌患者为何会出现黄疸呢?

原因在于胰头位于胆总管下端与十二指肠的交汇处,此处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形成壶腹部,胆汁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若胰头部位出现肿瘤,它会压迫胆管,导致胆管狭窄,胆汁无法正常流出,进而引发梗阻性黄疸,即胆汁逆流。因此,当胰头癌生长到一定程度,压迫胆管时,便会出现黄疸症状。

相比之下,胰体癌和胰尾癌一般不会引起黄疸,因为它们距离胆管下端较远,肿瘤生长不会压迫胆管。所以,胰腺癌导致的黄疸主要见于胰头癌。需要注意的是,黄疸是由于人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当胰腺癌患者出现黄疸时,多余的胆红素会通过皮肤或其他组织排出,因此黄疸症状通常表现为巩膜、皮肤等组织发黄,以及尿液和泪水等也偏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胰腺癌患者在早期便会出现黄疸症状,且治疗后可能无法缓解,甚至症状加重。这时,患者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王女士:长期消化不良

48岁的王女士一直有胃病,所以经常感觉肚子不舒服、没胃口。但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的消化不良症状越来越严重,吃一点点东西就感觉胃胀得厉害,有时候还会恶心呕吐。自以为是胃炎加重了,就去医院开了些药吃。可症状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重。直到医生建议她做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胰腺癌。原来,胰腺癌也会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

警惕症状二:消化不良

胰腺癌患者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相似,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且逐渐加重,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与胃部疾病、胆囊疾病等混淆。主要症状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左上腹或腰背部隐痛;以及黄疸,即角膜和皮肤发黄。若这些症状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应高度怀疑胰腺癌。

检查流程分为三步:首先,高危人群(糖尿病、胰腺炎、胆石症患者)尽早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和抽血检测肿瘤标志物(CA19-9);其次,肿瘤标志物升高或超声结果异常,需进一步做核磁共振/CT、超声内镜检查;最后,若仍难以确诊,可考虑进行PET-CT或腹腔镜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大多数早期胰腺癌都能被发现。

但请注意,CA19-9升高并非胰腺癌的特异性诊断依据,其他肿瘤如胃癌也可能导致其升高,因此建议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查和基因检测进行综合判断。

张大爷:突发糖尿病

65岁的张大爷一直身体硬朗,连感冒都很少得。可就在半年前,他突然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这让张大爷很惊讶,因为他以前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症状。医生给他开了降糖药吃,但血糖总是控制得不太稳定。后来在一次体检中,医生发现张大爷的胰腺有异常,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胰腺癌。这才知道,原来张大爷的糖尿病是胰腺癌引起的。

警惕症状三:新发糖尿病

胰腺癌可以影响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引发糖尿病。如果中老年人突然出现糖尿病症状且难以控制,或者长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突然恶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在全球范围内新发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不断攀升,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增速尤为显著。然而,关于糖尿病发病年龄及病程与胰腺癌发病率的关联研究仍显不足。另外,不同空腹血糖(FBG)水平对新发T2DM患者胰腺癌风险的具体影响也尚待深入探究。

2022年,中国研究团队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随着T2DM患者年龄的增长,其罹患胰腺癌的绝对风险逐渐上升。然而,标准化发病率(SIR)却与T2DM的发病年龄呈反向关联。特别地,病程达到或超过5年的T2DM患者胰腺癌发病率最高,且长期病程的T2DM患者胰腺癌风险显著增加。这一发现强化了糖尿病与胰腺癌间潜在因果关系的假设。

图片来源于[4]

本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中新发T2DM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尽管胰腺癌的绝对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相对风险与T2DM发病年龄呈负相关,在20-54岁组中观察到更高的SIR。

此外,对于确诊糖尿病5年以上,且FBG水平较高者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尤其是FBG≥10.0 mmol/L的风险是FBG<6.0mmol/L的2.35倍。这些结果支持了新发T2DM与中国成年人患胰腺癌风险显著相关的观点,并在东亚血统人群中得到了MR的验证。

因此,建议对老年或年轻发病的T2DM患者进行早期和密切的随访计划,以及改善血糖控制,以改善胰腺癌的检测和治疗结果。

了解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对及早发现并治疗该疾病非常重要,高危人群在出现持续性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 MRI在评估胰腺肿瘤时有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度,能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
  • 胰腺造影则是一种内窥镜检查,能显示胰腺管道结构,观察管道是否受阻或扩张。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以评估肝功能、胰腺功能、炎症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水平。
  • 活检是确诊胰腺癌类型和病理特点的关键检查。
  • 内镜超声和PET-CT扫描,分别用于观察胰腺结构和评估胰腺癌的远处转移情况。

近年来,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而外科手术、局部治疗及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则为治疗带来了新机遇。治疗方法需综合考虑病情、分期和身体条件,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药物等多种方式。

手术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多种术式,例如Whipple手术、局部切除术等。

放射治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不同阶段和症状控制,包括新辅助放疗、辅助放疗和姑息放疗。

化疗常用于晚期胰腺癌及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可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警惕副作用。

靶向药物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了精准治疗的优势,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并提高治疗效果。常见的靶向药物如埃克替尼、贝伐珠单抗等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癌细胞生长。

免疫治疗作为新兴领域,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为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胰腺癌治疗还包括质子治疗、基因治疗、热疗及冷冻治疗等前沿技术,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总之,胰腺癌虽然隐匿性强,但通过一些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到它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上述症状之一或多个同时出现,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胰腺癌。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也是预防胰腺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