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校园霸凌背后的心理密码:从个体到群体的深度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校园霸凌背后的心理密码:从个体到群体的深度解析

引用
观察者网
11
来源
1.
https://www.guancha.cn/DanOlweus/2024_05_23_735660.shtml
2.
https://news.cctv.com/2024/03/27/ARTIUXAVuyZcd6thvwZjiX5O240327.shtml
3.
https://kepu.gmw.cn/2024-03/19/content_37212111.htm
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760014133792663&wfr=spider&for=pc
5.
https://www.sohu.com/a/765960644_100183939
6.
http://psy.china.com.cn/2024-03/27/content_42738493.htm
7.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7052
8.
http://www.news.cn/20240328/46b6ed5f56164322a1013e3f4b82e2f3/c.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A1%E5%9C%92%E6%AC%BA%E5%87%8C
10.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089f3fe4b0f8267911ad2e.html
11.
http://www.news.cn/world/20240327/4d4b55f4089d49748159b03f91ecf047/c.html

校园霸凌,这个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在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平均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遭遇过校园霸凌。在中国,这一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46.2%的学生曾经历过直接的身体冲撞式霸凌,40.7%的中小学生曾遭受过难听外号的侮辱。

要有效应对校园霸凌,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校园霸凌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行为,更是一种涉及多方的心理互动过程。

群体理论视角下的校园霸凌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提出,当人们汇聚一堂形成“心理群体”时,他们的身份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个体数量叠加,而是一种质的转变,使得群体展现出与单独个体截然不同的特性。勒庞将此类群体形象地称为“乌合之众”。另一位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中,也对“民众”给出了精准的定义,该定义与勒庞的群体理论不谋而合。莫斯科维奇认为,“民众”是由众多平等、匿名且相似的个体所构成的动态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每个个体的思想和情感都能得到同步的表达。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行为模式受到群体心理的显著影响。根据群体理论,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失去自我意识,更倾向于跟随群体的意见和行为。旁观者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种从众心理使得旁观者行为更加复杂和多变。此外,群体中的情感和行为具有传染性。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旁观者的恐惧、愤怒或冷漠等情绪可能会迅速在群体中传播,影响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和态度。这种情绪传染机制进一步加深了旁观者行为与群体理论之间的契合。

霸凌者与受害者的心理特征

挪威学者丹·奥维尤斯(Dan Olweus)是国际校园欺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的研究揭示了典型的霸凌者和受害者的行为特征。

霸凌者:权力欲与控制感

霸凌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 对暴力持积极态度
  • 有强烈的支配欲和敌意
  • 缺乏同情心
  • 身体力量较强(尤其是男生)
  • 倾向于通过欺凌行为获得同伴中的声望

奥维尤斯的研究还发现,霸凌者的行为往往与其原生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一些霸凌者可能因为家庭中的负面经历而对外界产生敌意,这种感觉和冲动促使他们从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中获得满足。值得注意的是,霸凌行为可能会带来“收益”,如强迫受害者提供金钱、香烟等有价值物品,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行为。

受害者:焦虑与无助

受害者则表现出以下特征:

  • 焦虑且缺乏安全感
  • 谨慎、敏感、安静
  • 自卑,对自己和处境持消极看法
  • 孤独,缺乏朋友
  • 对暴力持消极态度

受害者往往在某一方面处于弱势,如不善社交、体格弱小等。这种弱势地位使得他们在面对霸凌时更容易感到无助和恐惧。长期的霸凌经历会对受害者产生深远影响,如抑郁症、社交回避、自我评价体系受损等。研究显示,即使在成年后,这些影响仍可能持续存在。

家庭、学校与社会:多重因素的交织

校园霸凌的发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教育的缺失与过度保护

家庭教育在校园霸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受害者可能因为家庭中的过度保护而缺乏应对冲突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霸凌时更容易感到无助。另一方面,霸凌者的行为也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中的暴力行为或负面互动可能会加剧霸凌者的攻击性倾向。

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社交场所,其教育方式和管理措施对预防校园霸凌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学校在反霸凌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此外,教师对霸凌行为的忽视或不当处理也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暴力文化、媒体中的暴力内容以及同伴影响都可能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可能会模仿他们看到的暴力行为,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预防与干预:构建多层面防护体系

面对校园霸凌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层面防护体系。

建立安全的校园环境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反霸凌政策,并定期开展预防活动。教师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处理霸凌行为。同时,学校应建立安全的举报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报告霸凌事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校园霸凌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学校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受害者和霸凌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家长需要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鼓励孩子分享校园生活中的点滴。社会机构和慈善团体也应积极参与反霸凌行动,为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支持。此外,媒体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传播积极的价值观。

校园霸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通过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干预这一现象,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