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曼的“铁血政策”:军事 necessity 还是过度破坏?
谢尔曼的“铁血政策”:军事 necessity 还是过度破坏?
1864年11月15日,威廉·谢尔曼将军率领6万多名联邦军队士兵,从刚刚攻占的亚特兰大出发,开始了他著名的“向海洋进军”。这支庞大的军队穿越佐治亚州,沿途摧毁一切有价值的军事目标,包括铁路、工厂和仓库。他们还烧毁了大量农作物,没收或销毁了数不清的牲畜和物资。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军事行动,行程约285英里,最终于12月21日以占领萨凡纳告终。
这场行动是谢尔曼“全面战争”理念的集中体现。他认为,要彻底击败南方邦联,不仅要打击其军事力量,还要摧毁其经济基础和战争意志。因此,他的部队不仅攻击军事目标,还故意破坏平民财产,制造恐慌和混乱。这种被称为“焦土政策”的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
然而,从军事角度来看,谢尔曼的行动无疑是成功的。他的部队成功切断了南方的重要补给线,削弱了邦联军队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前所未有的打击深深震撼了南方民众,动摇了他们继续战争的决心。谢尔曼的胜利也对北方的士气产生了积极影响,证明了联邦军队有能力深入敌后,实施决定性的打击。
但是,这种策略也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代价。成千上万的平民失去了家园和生计,整个地区陷入了长期的贫困。这种做法在当时就引发了广泛的道德质疑,许多人认为这种对平民财产的系统性破坏超出了战争的合理范围。
历史学家对谢尔曼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一方面,他的“全面战争”理念确实加速了南北战争的结束,避免了更长时间的流血冲突。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模糊了战争中军事目标与平民目标之间的界限。谢尔曼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20世纪大规模战争中平民遭受的苦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谢尔曼的行动并非孤立事件。在南北战争中,双方都采取了类似策略。例如,南方将领斯通沃尔·杰克逊在1862年的谢南多厄河谷战役中,就曾下令摧毁大量农作物和基础设施,以防止它们落入联邦军队手中。这表明,在内战这种高强度的冲突中,传统的战争规则往往会被打破。
谢尔曼的“焦土政策”是否必要,这个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确实反映了战争逻辑的残酷现实:在某些情况下,摧毁对方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可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然而,这也提醒我们,战争的代价远不止于战场上的伤亡,它对平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同样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