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北京再登最堵城榜首,平均通勤时间超44分钟
百度地图:北京再登最堵城榜首,平均通勤时间超44分钟
2023年,北京再次登顶全国最拥堵城市榜首。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北京不仅是最拥堵的城市,还是通勤耗时最长、距离最远的城市。数据显示,北京的平均通勤时间超过44分钟,平均通勤距离超过12公里。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北京交通拥堵现状
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并非一朝一夕。2023年,北京的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6.01,较2019年增长9.67%。今年以来,这一指数进一步上升至6.03,处于“中度拥堵”级别。通过对早晚高峰路网拥堵演变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北京交通拥堵呈现出显著的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演变、扩大的特征。
早高峰期间,拥堵最早出现在放射线进城的关键节点,随后逐渐蔓延至环路和主要道路,形成网络化拥堵。晚高峰则以环路和放射线节点为主,拥堵态势同样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拥堵扩散模式,使得北京的交通压力持续处于高位。
堵车原因分析
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的恢复,机动车总量持续增长,加上疫情后小汽车出行强度的增加,交通压力日益严峻。从空间分布来看,北京的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早晚高峰通勤:每天早晚高峰期间,大量通勤者从郊区向市中心集中,形成明显的潮汐交通特征。特别是昌平至中关村、通州至CBD等主要通勤走廊,交通压力尤为突出。
学校周边:中小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市对459所学校实施了限时单行、车种禁限等优化管理措施,但仍难以完全缓解上学放学时段的交通压力。
医院周边:大型医院周边的交通拥堵也是北京交通的一大痛点。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为例,由于就医需求大,周边道路经常出现长时间拥堵。
商务区和商圈:CBD、金融街等商务区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间交通压力巨大。同时,王府井、西单等商圈在节假日也会出现严重拥堵。
政府应对措施
面对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应对:
交通优化工程:实施“一点一策”交通拥堵节点治理,对136处路口进行优化改造,其中包括停止线后退、增设待行区等措施。2024年,北京交管部门启动交通优化攻坚“双十工程”,采取优化改造治理措施328项,重点区域通行环境明显改善。
智能交通建设:加快信号灯智能化联网联控,2024年升级改造老旧信号灯1546处,新建100条绿波带和472处绿波带路口。目前,绿波带道路总里程约115公里,平均不停车通过率为76.7%。
公共交通优化:调整38条道路公交车道使用时间,放开BRT1快速公交车道。同时,分类探索学校、医院、景点、商圈的治理经验,并逐步总结推广。
交通安全管理:通过“随手拍”平台鼓励全民参与交通管理,目前注册用户已达628万人。同时,动态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挂账治理道路安全隐患389处。
区域协同治理: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优化环京地区进京通勤者的出行服务。目前,北京中心城1小时通勤圈基本覆盖城市中心25公里范围,1.5小时通勤圈覆盖至六环外。
公众反应与建议
面对持续的交通拥堵问题,公众反应不一。部分市民表示理解,认为这是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也有市民表示担忧,希望政府能采取更多措施改善交通状况。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的通勤体验,有人戏称“在北京地铁换乘,这和在万里长征有什么区别?”还有人建议“为了避免拥堵,建议早上早点出发。虽然靠近钟南山,但交通可能会很拥堵,不建议打车或者驾车。”
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交通拥堵情况最为严重。2023年十大拥堵城市依次为北京、重庆、广州、上海、武汉、长春、南京、西安、沈阳、兰州。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兰州在拥堵排名中垫底,但其拥堵情况提升速度最快,2023年比2022年上升了36个名次。
结语
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同时,也需要加强区域协同,优化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