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迎来突破:新药获批与新技术应用
2024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迎来突破:新药获批与新技术应用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令人困扰的并发症,其剧烈的疼痛往往让患者苦不堪言。近年来,医学界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024年,两项重要的治疗突破为PHN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新型镇痛药
今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思美宁(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是继5月该药物获批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适应症后的又一重大进展。
克利加巴林是一种口服GABA类似物的1类新药,其作用机制是与钙离子通道α2δ亚受体结合,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钙离子的内流和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这种药物具有多重药理活性,包括抗癫痫、镇痛及抗焦虑。
在针对中国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Ⅲ期双盲试验中,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无论是40 mg/日还是80 mg/日的剂量,均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优势,且整体安全性均良好可控。该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与已上市的普瑞巴林相似,但克利加巴林无需滴定、快速起效、耐受良好、持续有效,无疑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和舒适的治疗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是全球首个获批的无需滴定的第三代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需经历繁琐的剂量调整过程,即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新突破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近年来在疼痛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的肋间神经阻滞(ICNB)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在一项涉及128名中度至重度胸部带状疱疹疼痛患者的回顾性病例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组和肋间神经阻滞(ICNB)组。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相比,两种神经阻滞技术均能显著减轻急性带状疱疹疼痛,并降低PHN的发生率。
具体而言,ICNB组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优势:
- 手术时间更短:平均11.69分钟 vs TPVB的16.47分钟
- 副作用更少:患者在穿刺阶段报告的不适感更低
- 并发症风险更低:由于采用更表浅和侧面的入路,降低了气胸或血管内穿刺等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接受ICNB的患者在疼痛缓解、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效果。这些发现表明,超声引导下的肋间神经阻滞有望成为治疗带状疱疹相关疼痛和预防PHN的重要手段。
新进展带来的希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疼痛持续时间长、治疗效果不理想等。2024年的这两项重要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的获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药物治疗选择,其无需滴定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用药的便利性。
- 超声引导下的肋间神经阻滞则为需要快速缓解疼痛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尤其适合那些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这些新疗法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改善了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对于饱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困扰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