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在礼:史上第一个“眼中钉”的传奇人生
赵在礼:史上第一个“眼中钉”的传奇人生
“你就是我眼中钉,肉中刺,喉中骨,随时都想除之而后快!”——这句出自《甄嬛传》的经典台词,生动诠释了“眼中钉”这个成语的含义。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竟然藏着一个五代十国时期的真实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赵在礼。
从刘家小弟到后晋高官
赵在礼,这位史上第一个被称作“眼中钉”的人物,他的故事要从五代十国的乱世说起。起初,他只是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手下的一个小官。后来,刘仁恭被小儿子刘守光囚禁,赵在礼先后投靠刘守文和刘延祚,但都以失败告终。在张万进的建议下,他前往太原投奔了李存勖的后唐。
在后唐,赵在礼的仕途开始扶摇直上。他先是担任魏州军指挥使,后因皇甫晖的叛乱而意外成为叛军首领。当李嗣源率军镇压时,赵在礼又机智地投靠了李嗣源,成为其部下。在李嗣源的支持下,他结识了石敬瑭,并最终在后晋石敬瑭手下官至秦国公。
“眼中钉”的诞生
赵在礼的发迹之路堪称传奇,但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在宋州的一段“光辉岁月”。
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赵在礼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职权,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不仅经营生意、储积财货,还在各地置办宅第店铺,更甚者是横征暴敛,任意收取苛捐杂税。他的所作所为,让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对他恨之入骨。
终于有一天,朝廷决定将赵在礼调离宋州。消息传来,宋州百姓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他们奔走相告:“眼中拔了颗钉子,真高兴啊!” 这是“眼中钉”一词首次出现在汉语中,用来形容那些令人极度厌恶、渴望尽快去除的人。
戏剧性的结局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赵在礼得知自己被百姓如此“隆重”欢送,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竟然写信给石敬瑭,请求再留任一年。石敬瑭居然同意了!
当赵在礼再次回到宋州时,他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向百姓征收“拔钉钱”。他宣布,每户每年需缴纳一千钱,作为他“重返岗位”的“补偿”。这一举动让宋州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灭了后晋。赵在礼前往京城准备投靠新主子,却遭到契丹人的羞辱和索贿。当他听说同事被拘捕的消息后,担心自己也会遭遇同样命运,于是在一个夜晚,将衣带系在马棚的栏杆上,上吊自杀了,享年66岁。
历史的回响
“眼中钉”这个成语,就这样伴随着赵在礼的传奇人生流传了下来。它不仅记录了一个贪官的兴衰史,更折射出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如今,当我们再次听到“眼中钉”这个词时,或许会想起那个在历史长河中早已远去的“钉子户”——赵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