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武汉:洪山菜苔
舌尖上的武汉:洪山菜苔
**洪山菜苔,又称红菜苔、紫菜苔,是武汉特色农产品之一,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它不仅营养丰富,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三国时期到现代,洪山菜苔的故事一直在延续。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特色农产品的方方面面。
营养价值
洪山菜苔颜色紫红、色泽艳丽,脆嫩清香,营养丰富,为佐餐之佳品,是武汉人冬春两季的家常菜之一。洪山菜薹炒腊肉是一道美味佳肴,也是每年春节招待客人必备菜。
洪山菜苔营养丰富,含有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成分,其中维生素C比大白菜、小白菜的含量都高。
优质产地
洪山菜苔主要产于武昌洪山一带。洪山处于丘陵地带,有九岭十八凹,土质为红壤和黄壤土,避风向阳,又有晒湖水浇灌,冬春之际,气候温和,适宜菜苔的生长。其它地方菜苔,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
洪山菜苔田
历史渊源
我国早在东汉、三国时,紫菜苔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红菜苔在唐代已经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在《齐民要术》《唐本草》《唐本草注》等古书中,都有关于紫菜苔的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此菜易起苔,须采其苔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苔。”
民间传说
“孝子菜”
公元229年,吴国国君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临离开武昌时,孙权特地带了一些洪山菜薹的种子去建业,可是所种菜薹的味道总不如洪山产的好。为了满足老母亲的心愿,孙权于是派专人到洪山取了很多的土,用船运回去种菜薹,但效果亦不佳。孙权便命当地官员每年将洪山菜薹运至建业,直到吴国太过世。孙权孝顺母亲一事便在洪山引为美谈,洪山菜薹因此又被世人称为“孝子菜”
“塔影钟声田”
据传,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对满桌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他边吃边赞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郢州刺史告诉他,“这是楚天名菜‘菜薹’;若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尉迟敬德闻之,甚为欢喜,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得精光。后来尉迟敬德亲自进京见驾,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阳光投在宝塔上,地上会有阴影,这个塔影所及,构成一个扇形区域,称为“塔影田”,这里种出的菜苔口味最正宗。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勒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
洪山菜苔“塔影钟声田”
有趣传说
宋代,大才子才女苏东坡兄妹,为了吃到洪山菜苔,先后三次到武昌,直到尝到菜苔方才离去;
清代的慈禧太后曾派人专程到武汉索取菜苔,并封为“金殿御菜”。
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曾用火车把洪山的土运到北京种菜苔,结果不是那个味。后来黎元洪干脆来汉,一次性买了200斤洪山菜苔回京“尝鲜”。
采摘菜苔
现代科研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洪山菜苔已在武汉大部分地区推广,原产地有科研基地,一些地方农业口也有科研和生产基地,富有正宗口感和营养的洪山菜苔也已经问世了。
大学生创业农场位于风景秀丽的蔡甸(永安)小奓湖畔,这里空气质量非常好。阳光、水分充足,非常适合洪山菜苔的生长;土壤结构、微量元素含量适合洪山菜苔生长;小奓湖畔特有的观音土土质,含有丰富的适合洪山菜苔生长的微量元素,创业农场使用的都是家禽粪便发酵后的生物肥。
大学生创业农场现有院士工作站,还有博士实验室,有一批资深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农业专家,专门培育“正宗”的洪山菜苔。
水果菜苔:具有宝通寺灵气和晒胡水浇灌出来的“正宗”洪山菜薹,现已在大学生创业农场种植成功。由于是生态种植,创业农场长出来的菜苔非常甜,生的也很好吃,很多小朋友,都把它们当水果吃。(当然,生吃要洗净,最好是熟吃。)
科研人员实验研讨
做法
红菜苔可清炒、醋炒,亦可辣炒。菜苔炒腊肉:菜籽油烧热,下姜末稍炒后,放入腊肉爆炒1分钟,再将原炒锅连同余油置旺火上烧热,放入菜苔,加精盐爆炒2分钟,再放入腊肉合炒1分钟用勺推匀,将锅颠荡几下,起锅盛盘。
腊肉炒菜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