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诗书 13 至 14
陇上诗书 13 至 14
李白很凄美的一首秋夜诗,写尽相思之苦,千年来抚慰无数人的心
桂魄初生,天地一片静谧,是最适合思念的。诗人们将心中的万千思绪谱写成美妙的诗句,感染无数读者。
比如白露时节,漂泊的杜甫挂念失散的兄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弟而不能团聚,战火四起,寄出去的家书也没有回应,真让人着急。世间最无奈、最痛苦的莫过于有家而不能回,有亲人而无法团聚。
比如秋夜,温庭筠笔下那辛苦劳作的采莲女思念恋人: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明月皎洁,湖面如镜,好像洁白的雪。采莲时节,她打扮一新,却只能独自面对寒冷的湖水。她表面是在采莲,心里却思念着远方的恋人。愁思难解,剪不断,理还乱。
下面我们来一起品读诗仙李白笔下的顶级思念,短短30个字,千年来抚慰无数失恋男女的心。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三五七言,顾名思义,是一首诗中有三、五、七个字为句,是特殊的一种诗体。三五七言是李白的原创,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和李白同时代的诗人刘长卿笔下就有一首。到了宋朝,逐渐演变成“江南春”这个词牌。
秋风清,秋月明。
当凄清的秋风吹来,当秋月高悬,仰头望月之时,思念也油然而生。
首句,诗人交代了环境,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以这句为大背景。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风有点大,刚刚落地的树叶又被聚集在了一起,时聚时散,好不容易短暂的相聚,仿佛就如同一场梦一样。
早已栖息的寒鸦,被这风声惊飞,发出惊鸣之声。这乍然一叫,惊到了自己,也惊到了人。
这两句描写了落叶和寒鸦,给大背景上填充了具体生动的画面。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这些常见的悲秋之物无不透露出凄凉的气息。同时,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这些常见的悲秋之物无不透露出凄凉的气息。同时,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曾经,你我相遇相知,好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此时此刻,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孤独,让人情何以堪!
短短数十字,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便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已经是相思入骨了。
描写相思的诗句很多,李白这首不仅动人,还通俗易懂,不愧是大家手笔。
读到最后,或许你也想到了往事。但也要明白,当初的相遇相知相爱,已经一去不返了。偶然想起,也只好用“此时此夜难为情”作结。
用纳兰的词来形容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故,后人便在李白这首诗的基础上又加了几句: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短短的三十个字,您读后作何感想?
晚唐最美的一首深秋诗,杜牧盛赞,写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先来品读一首小诗: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不由得人思绪纷飞,皓月当空,江水奔腾,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如水的月光和波光粼粼的江面连成一片。月还是那轮明月,水还是那弯江水,眼前的一切依旧和去年一样,可曾经和我一同赏景望月的人儿又在哪里呢?
这首诗感情隽永、淡雅空灵,历代称颂,是一首难得的好诗。写下此诗的赵嘏何人也?身上又有哪些故事呢?
赵嘏(gǔ),字承佑,今江苏淮安人。和大多数晚唐诗人一样,为了功名曾客居京城数十载,和元稹、杜牧、沈传师有往来。
他有两个雅号:赵渭南和赵倚楼。
38岁进士及第,这个年龄不算晚,可对他来说,已经是人生的暮年了,只因他42岁(一说46岁)就逝世了。进士及第后,出任渭南尉,这就是世人称他为“赵渭南”的原由;
根据五代《唐摭言》记载,杜紫薇(杜牧的雅称,因写紫薇花很是形象,故有此雅称)读过赵嘏的《长安晚秋》,盛赞其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下面会详细解析),故称赵嘏为“赵倚楼”。
今人对赵嘏(gǔ)之了解,大多来自于《唐摭言》和《唐才子传》,真实性未必可靠,参考即可。
据说,赵嘏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小妾,那年,赵嘏北上求取功名,和她约定好,待高中后自会来接她,就这样赵嘏和爱妾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
一日,她去寺庙替丈夫求平安,遇到了当地的高官,高官贪图她的美貌,霸占了她。后来,这个消息传到赵嘏的耳中,于是提笔写诗: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蛾属使君。
好在,由于这首诗的原因,这位高官羞愧万分,把她放了。她乘车来到长安,在路上遇到了心爱的丈夫。二人仅仅叙旧一夜,次日就香消玉殒了。为了让爱妾摆脱生前的不快,把她葬在了向阳之地,尽享温暖。
其实,赵嘏的诗名在进士及第以前就已经名满天下了,许多达官贵人经常邀请他聚会,后来,他的诗名越来越大,甚至连深居皇宫的唐宣宗都知道了。
一日,下朝的皇帝问大臣:“诗人赵嘏现在有没有新诗?他现在官职如何呢?”或许上天总是喜欢和苦命人开玩笑,唐宣宗本就是诗人,他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是一首《题秦诗》,其中有这样的一句: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皇帝,一国的统治者,虽说赵嘏这首诗不是对当下时局的见解,可终究是让宣宗不快,仕途上又怎能有进步呢?
了解了上述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赵嘏身上的几件大事。下面我们来一起品读赵嘏的名作《长安晚秋》,赵嘏久考不第,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