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美团法律大战,真相竟是这样?
刘雯美团法律大战,真相竟是这样?
2024年8月,拥有500万粉丝的抖音网红刘雯发布了一条视频,揭露外卖平台的抽成问题。她以一个具体的订单为例:消费者支付54.4元购买一份隆江猪脚饭,商家实际只收到9.42元,平台抽成高达64%-79%。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随后,美团以侵犯商业名誉权为由将刘雯告上法庭。2024年12月30日,法院作出判决:刘雯需赔偿美团50万元,并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连续公开道歉30天。
这一判决引发巨大争议。首先,法院的程序正义受到质疑。刘雯表示,自己直到收到判决书才知道自己成了被告,此前从未收到传票。法院称已向刘雯身份证上的地址发送传票,但作为公众人物,刘雯的联系方式并不难找,这种送达方式令人费解。
其次,判决内容存在明显漏洞。法院将刘雯原话“没有强制骑手6+1”篡改为“强制骑手6+1”,这直接改变了事实认定,引发公众对判决公正性的质疑。
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引发了对美团商业模式的广泛讨论。外卖平台的高抽成、不合理算法以及对骑手和商家的压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位麻辣烫商家的回复令人深思:“你花的49元,而我们收入的只有13块钱。跟店里面是一样的,可能你距离远,我挣个一块两块,在店里吃的绝对要比送的好吃。”
面对舆论压力,美团和相关法院最终选择撤下所有与事件相关的视频。但这场风波已经对美团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平台经济中的权力失衡现象,以及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的作用。
从法律角度来看,此案暴露了司法程序中的问题。传票送达方式的争议、判决内容的准确性,都引发了对司法公正性的讨论。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法院的判决应该建立在充分调查和公正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地维护大企业的利益。”
从商业角度来看,美团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抽成、不合理算法等做法,不仅损害了商家和骑手的利益,也最终影响了消费者体验。一位消费者在美团上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后表示:“外卖有问题还不让退,消费者花钱吃到坏东西还不让维权,真恶心!”
从道德角度来看,刘雯的行为体现了公民责任感。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外卖骑手和商家发声,揭露平台经济中不合理的现象。这种行为值得肯定,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刘雯说的都是事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外卖小哥和商家遇到过类似的不公,她只是说出大家不敢说的话。”
这场“刘雯vs美团”的法律大战,最终以美团的撤诉告终。但事件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平台经济中隐藏的问题,也让我们思考:在资本面前,普通人的声音应该如何被听见?法律应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而我们每个人,又应该如何为一个更公平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