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语笑声拟声词的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语用变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语笑声拟声词的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语用变迁

引用
8
来源
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4%BA%94%E5%8D%81%E5%B9%B4%E4%BE%86%E4%B8%AD%E5%9C%8B%E4%B9%8B%E6%96%87%E5%AD%B8
2.
https://www.peihua.cn/rwgjx/info/1128/3575.htm
3.
https://www.peihua.cn/rwgjx/info/1120/3250.htm
4.
https://www.peihua.edu.cn/rwgjx/info/1120/6479.htm
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8465
6.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PDFReader?xmlId=&fileName=1735611704651&format=pdf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8%AF%AD%E6%8B%BC%E9%9F%B3
8.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757828153/%E7%8E%B0%E4%BB%A3%E6%B1%89%E8%AF%AD%E6%8B%9F%E5%A3%B0%E8%AF%8D%E7%A0%94%E7%A9%B6-%E6%9D%8E%E9%95%9C%E5%84%BF-1

“笑”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汉语中具有独特地位。汉语中的拟声词丰富多样,不仅生动地模仿声音,还反映了社会、文化和语言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社会文化的变化,笑声拟声词经历显著的演变。

01

笑声拟声词的定义与分类

拟声词,又称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语言中的特殊词汇现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拟声词定义为“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汇,常用于表现声音的特征”[1]。这些词汇直接对应实际听觉体验,因而具有强烈的表象性和生动性。“笑”拟声词通常被定义为模拟人类笑声的词汇,其作用在于通过语言再现笑声的特征,以传达相应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哈哈”模拟大笑,表达愉悦;“嘻嘻”模拟轻笑,传达轻松或顽皮的语气。这类词汇通过与实际听觉体验的一致性,生动地传达特定情感。

李静儿(2006)列举多种笑声拟声词,如“哈哈”“呵呵”“嘿嘿”“哗”“嗬嗬”“璞嗤”“扑嗤”“嘻嘻”等[2]。笑声拟声词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A型(单音节型)模拟轻微的笑声,如“哼”;AA型(双音节重复型)通过重复两个相同的音节(如“哈哈”)表现持久且富有节奏的笑声;AABB型(双重叠音型)结合两个不同音节(如“嘻嘻哈哈”)增强笑声的层次感和复杂性;BAA型(前缀音节型)在重复音节前添加引导音节(如“哇哈哈”),突出笑声的突然性和冲击力。夏逸慧(2021)则发现,中日漫画中的笑声拟声词常通过添加前缀形成复合形式[3]。单音节前缀(如“咧哈哈”“贼哈哈”)为笑声赋予新含义或语气,而双音节前缀(如“呜哇哈哈”“跌雷嘻嘻”)则进一步复杂化,增强笑声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提升其在漫画或文学作品中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02

笑声拟声词的历代演变

在汉语的发展历程中,笑的拟声词经历显著的演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拟声词的历史变迁上,揭示不同历史时期这些词汇在语义、语用和形式上的变化。

张洁(2024)通过分析BBC语料库与网络真实会话,研究“哈哈”的演变[4]。古代文献中,“哈哈”作为独立语或状语使用,重叠次数通常不超过三次,语气或程度变化有限。但在互联网普及后,“哈哈”的重叠次数不再受限,出现如“哈哈哈哈哈哈哈”等形式,这些新形式不仅丰富表达,还衍生多种语用功能,如强烈的笑意或讽刺、调侃等复杂情感。

罗琼鹏(2017)分析了“呵呵”从模拟笑声的拟声词到表述情感态度的动词性用法的转变,符合历史语用学中的语用推理和推导义固化理论,即通过频繁与特定情景联系,逐渐发展出新的隐涵,最终影响其句法功能[5]。刘燕(2020)进一步指出,随着“呵呵”在网络中的广泛使用,其语义从积极情感转向中性甚至消极情感,反映了礼貌原则在语言中的作用,但过度使用使其变为冷漠和敷衍的表达方式[6]。石梦琪(2022)探讨了“呵呵”的历史起源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多重用法,特别是作为冷笑叹词的语法化和语用化过程,展现了其语义演变的复杂机制[7]。

综上所述,笑的拟声词在历代演变中受社会文化、交流环境和语言机制的影响,从简单音节逐渐演变为复杂形式,并展现出独特的语用功能。尽管现有研究对“哈哈”和“呵呵”的演变进行深入分析,但对其他笑声拟声词的系统性分析不足,也缺乏跨学科视角的探讨。因此,本研究通过CCL语料库,旨在全面揭示汉语中笑声拟声词的历代演变及其社会文化动因。

0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Corpus)作为研究对象,该语料库涵盖了从公元前11世纪至现代的丰富中文文本,包括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典籍、小说、诗词等。为确保研究的全面性,还参考了《康熙字典》中的拟声词释义及古书中的例句。通过对CCL语料库中“笑”相关字词的系统检索与分析,研究将重点探讨各朝代笑声拟声词与拟态词的使用及其演变特征,包括语义演变、音韵特点及文化背景,以揭示汉语中“笑”的情感表达的语言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3.2. 数据统计

本研究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数据统计:首先,在CCL语料库中使用“笑”字作为关键词进行全面检索,提取相关拟声词,并按历史时期进行标记和分类。对不表达“笑”语义的多义词进行剔除,以确保数据准确。完成词汇标记后,系统分析各历史时期拟声词的使用情况。

为清晰展示各朝代的拟声词使用情况,本研究采用以下标记:

圆圈(○)表示该拟声词专门作为笑声拟声词使用。例如,“嘻嘻”在周代至清代文献中标记为“○”。

三角形(△)表示该拟声词主要用于表达其他情感,如“嘿嘿”在西汉至清代文献中标记为“△”。

表1展示古代至清代的“笑”类拟声词使用情况。由于民国至现代新出现的笑声拟声词种类繁多,若一一列入表格将导致表格过于冗长,不利于阅读。因此,这些新词及其使用情况将在后续例句中详细介绍。

Table 1.Usage of laughter onomatopoeia in Chinese across historical periods

表1.历代汉语笑声拟声词的使用情况

战国
西汉
东汉
六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嘻嘻
吃吃
呵呵
哈哈
格格
噗嗤
嘎嘎
嘻嘻
嘿嘿
咯咯
呼呼
哗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