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现象背后的亲情变迁:从社会转型到个人选择
“断亲”现象背后的亲情变迁:从社会转型到个人选择
“63.1%的18岁以下青少年表示,如果没事几乎不与亲戚联系。”这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在一项关于“断亲”现象的调查中得出的数据。这一令人震惊的比例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在年轻一代中,“断亲”现象正在悄然蔓延。
“断亲”,这个看似冰冷的词汇,实际上描述的是一个温暖而复杂的话题——亲缘关系的变迁。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走亲戚了。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网络是维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网络。但在现代社会,这一网络正在逐渐松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66.16%,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种空间上的迁移,直接导致了亲缘关系的疏离。正如胡小武所说:“首要拉力就是城乡空间的流动,当你和你的亲戚都不住在同一个城市或村落中,你们之间的交流自然就减少了。”
除了空间因素,时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职场,无处不在的“内卷”让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维系那些“可有可无”的亲缘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变革
如果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断亲”的外在原因,那么互联网的普及则加速了这一进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社交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比起线下交往,他们更适应网上交流。”胡小武的这一观察道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在虚拟世界中,年轻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交往对象,建立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社交关系。这种新型社交方式的便利性和趣味性,使得传统的亲缘关系显得更加“鸡肋”。
个人意识的崛起
除了外在因素,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变化也是“断亲”现象的重要推手。与父辈相比,他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边界感,对“过度关心”和“无边界感”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反感。
“一些亲戚毫无边界感,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管”“表面上关心,实际上拿自己的孩子和你疯狂作对比”……这些来自网友的吐槽,反映了年轻人对传统亲缘关系的抵触情绪。他们渴望的是建立一种更加平等、开放的新型亲缘关系。
“断亲”之后:亲缘关系的未来
面对“断亲”这一社会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亲缘关系将何去何从?
胡小武认为,“断亲”的趋势还会持续,但并不意味着亲情的消失。相反,它可能催生出一种新型的亲缘关系模式。正如他在研究中指出的:“当代年轻人无比渴望真正的亲缘关系和家族凝聚力,可以成为他们漂泊中的浮舟、受伤后的港湾。”
这种新型亲缘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亲戚”,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现代亲情。它强调的是亲缘关系中的“有效沟通”和“有益帮助”,而非形式上的走动和应酬。
对于长辈来说,需要学会用更加平等、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年轻人的生活选择。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也需要学会在亲情中寻找情感支撑和温暖,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疏离。
“断亲”现象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亲缘关系的本质和价值。它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重建亲情纽带的契机。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亲情的形式或许在改变,但其核心价值——关爱、支持和理解——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