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黑土地保护:从退化到新生
北大荒黑土地保护:从退化到新生
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一支科研团队在东北平原考察时发现,这片被誉为“北大仓”的黑土地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危机。风蚀、水蚀、冻融侵蚀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部分地区黑土层厚度已不足60厘米,令人触目惊心。
面对这一挑战,北大荒集团依托其巨大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优势,积极探索黑土地保护新模式。通过实施“加减乘除”策略,北大荒正在为这片珍贵的土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黑土地“强筋壮骨”
在二道河农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多台大型农业机械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充分利用了中央财政增发的国债资金,重点解决农田排水问题,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宝泉岭农业分公司通过格田改造,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增加了2.4万亩可利用面积,年提高粮食产量约3000万斤。这种改造方式有效解决了土地耕种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减肥减药:让黑土地“轻装上阵”
在克山农场的马铃薯种植区,农业技术人员正在通过自动施肥系统进行精准施肥。这种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既能避免土壤污染,又能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农场每年开展70余次土壤化验和测土配方实验,为农户提供科学的施肥建议。通过保护性耕作、生物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等措施,北大荒正在逐步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数字化赋能:让黑土地更“智慧”
在鹤山农场的数字农业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展示着各种农业数据。通过融合遥感数据、地块产量分布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人员能够为每块农田量身定制施肥方案。
农场在田间安装了27套田间气象站和24套田间监控设备,构建起“天、空、地、人、机一体化”监测体系。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创新技术:为黑土地“延年益寿”
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北大荒积极探索新技术。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高环播等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友谊农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等高环播”技术,种植户于殿东的160亩坡耕地实现了显著增产。现在,他的农田每亩产量已从600公斤提升到900公斤,效益增加了200多元。
科研支撑:为黑土地保护插上科技翅膀
2021年启动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汇聚了中国科学院34家研究机构和院外71家单位的1300余名科研人员。他们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三江模式”等多种保护利用模式。
其中,“三江模式”以天空地监测与水肥智能管控为核心,辅以白浆土旱田深松减障、水田改造等技术,已在北大荒16个农场推广应用,实现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粮食增产5%~22%、水土流失减少70%的综合效益。
未来展望:让“北大仓”永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黑土地保护效果,北大荒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智能农业技术。同时,还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低空经济的兴起为黑土地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黑龙江已有3.1万架植保无人机,2023年作业面积达4.6亿亩次。这种“有人机+无人机”的联合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北大荒正在为这片珍贵的土地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片珍贵的黑土地,让它继续为子孙后代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