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北大荒: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2024年前三季度,北大荒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43.58亿元,同比增长9.50%;归母净利润13.47亿元,同比增长4.13%。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北大荒在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不懈努力。
生态保护:从秸秆处理到侵蚀沟治理
在北大荒的田间地头,一台台秸秆打包机正在紧张作业。一捆捆“金圆柱包”整齐排列,不仅解决了种植户的难题,更为环境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我家水稻收割后,秸秆过多。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秸秆打捆离田帮助我解决了大问题。”梧桐河农场有限公司松东管理区种植户葛洪伟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
秸秆不仅被打包离田用作燃料,还被用于侵蚀沟治理。在鹤山农场,施工人员将秸秆捆整齐码放到侵蚀沟内,再覆盖黑土并压实。这种“就地取材、就近治理”的方式,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更有效防止了土壤侵蚀。
“今年,鹤山农场计划采用秸秆打捆填埋的方式,治理侵蚀沟42条,总长11.2公里,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地连片,扩大耕地使用面积,提高机车的作业效率。”鹤山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赵晓辉介绍道。
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农业新标杆
在引龙河农场的试验田里,农业技术人员正忙着对大豆品种进行田间考种和室内考种。“每年,我们都会对试验品种进行田间考种和室内考种,考察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等指标差异,筛选出适合本地的大豆新品种。”引龙河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张洪双表示。
八五五农场则建成了占地4.4万平方米的良种繁育基地,实现日加工大豆种子180吨,年加工良种能力1.5万吨。“每次农场收获的大豆种子都经过扦样抽检、水分检测、杂质筛选、发芽率测试、纯度检验等一系列严格‘体检’,种子达到净度≥99%、发芽率≥85%时才能被确定为大田用种。”八五五农场粮贸公司技术员李翠玲介绍。
在智慧农业方面,江川农场种粮大户燕振山家的稻田里立起了智能灌溉系统。“这是一套农田‘饮’水设备,以农场11条长86.329公里的主干渠为依托,引进的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智能灌溉系统,种植户可以通过手机连接应用平台,不但能远程操控稻田进水、排水,还实现了对灌溉用水有机含量指标等数据信息的收集。”江川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智国说。
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六分公司则充分利用“全域数字水稻云平台”大数据整合功能,对气象信息、地块条件、水利工程、作物长势等进行综合评定,绘制年度、月度农业生产数据“直方图”,指导大豆高产攻关。
双赢之路: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北大荒的实践证明,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北大荒不仅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更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我们始终把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推广作为增产增收的核心手段,将研发和推广紧密结合,不断完善‘科技园区、示范带、标准田’三位一体技术示范推广体系。2023年,集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07%。”北大荒集团科技信息产业部副总经理白雪的话,道出了北大荒持续发展的秘诀。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片黑土地见证了中国农业的沧桑巨变。如今的北大荒,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着农业现代化的更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