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亲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支持李治,而反对李泰做继承人?
同样是亲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支持李治,而反对李泰做继承人?
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在两个儿子李泰和李治之间选择未来的太子。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皇位的继承,更牵涉到朝中大臣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本文将为您揭示这场储位之争的来龙去脉,以及长孙无忌为何支持李治而非李泰成为太子。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为杀弟不成谋划逼宫,结果事情泄露被废为庶人并流放黔州。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就空悬了,究竟让谁来做这个太子成为李世民和臣子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当时李世民还有两个嫡子,分别是排名第四的魏王李泰和排名第九的晋王李治。李泰生于620年,已经23岁,而李治生于628年,只有15岁,两人之中必然有一位会成为太子,将来继承李唐江山,但究竟立谁还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李泰的机会要比李治大很多,李治本身就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他并没有参与到争储之中来,不过李泰却已经第一时间开始谋划太子之位。他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天天进宫尽孝,陪在李世民身边,为了成为太子,他甚至投进李世民的怀抱,对李世民说:
“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这话一下子就打动了李世民,他自己的得到这个位置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重蹈覆辙,他还是希望他们心中留有亲情,能够兄友弟恭的,所以李世民对李泰承诺让他成为太子。
有李世民的保证,李泰本来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却没想到出现了阻力。储位之争向来关乎国本,并非单单是皇家的事,外廷的臣子们也会牵扯其中,李泰作为最热门的太子人选,自然是有不少人支持的,比如岑文本、刘洎等劝李世民立李泰为太子。
但在当时存在感还不强的晋王李治也有支持者,而且支持者还比较强悍,那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都反对立李泰为太子,长孙无忌更是“固请立晋王治”,在李世民说出承诺立李泰为太子之后。褚遂良便对李世民说:
“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这一句话点醒了李世民,他突然发现自己感情用事了,不能这样草率的立太子,他要好好想想这件事。在李世民按兵不动的日子里,李泰又行动了,他看到李世民犹豫,知道事情有变,于是打算在李治这边打开一个缺口,他对李治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李元昌是李世民的弟弟,是李泰和李治的叔叔,他曾参与到了李承乾的谋反案中,而他和侄子李治的关系向来很好,李泰就用这个来吓唬李治,想让李治有所行动从而犯错。
哪知李治并没有行动,而只是忧心忡忡,这种心情甚至让李世民感知到了,一问之下,才知道李泰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再联想到之前的事情,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而谋嫡的李泰则被降封外地。
对于立李治为太子这件事,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举双手赞成的,紧接着李世民留下长孙无忌、褚遂良、房玄龄和开会,李世民“抽佩刀欲自刺”,目的就是要越过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赶紧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看到李世民居然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其他的人自然也没有异议,而李世民又丢给他们一个难题,那就是说服外廷的臣子接受这个事实。长孙无忌进一步说:
“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
有了长孙无忌的保证,李世民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臣子们应该立谁做太子,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应该立仁孝的李治为太子。
就这样,晋王李治成为大唐的太子,李泰从此与那个位子再也无缘,甚至不被允许回京都。其实我们看,李治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里可能很多人就有一个疑问了,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亲生的,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无论是谁做太子和将来的皇帝,长孙无忌都是名正言顺的元舅,那么,他为什么反对李泰而支持李治呢?
要知道李泰和李治之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李泰都比李治强很多,李泰聪明绝伦又才华横溢,而且深得李世民宠爱,礼秩逾制的事情有很多。李世民甚至准许李泰“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这和当年李世民被赐为天策上将的时候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