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定日地震:气象服务为生命救援保驾护航
西藏定日地震:气象服务为生命救援保驾护航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救援工作随即展开。中国气象局迅速启动地震灾害气象服务应急响应,并根据灾情发展提升至二级响应,为震区救援提供了全方位的气象保障。
震区天气:极端恶劣的救援环境
震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加上正值冬季,天气条件异常恶劣。据气象部门监测,震区最低气温降至-17.6℃,平均气温仅-8.9℃,且夜间温度持续在-15℃以下。这种极端低温环境不仅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构成严重威胁,也给救援设备的运行带来挑战。
除了低温,大风也是救援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震区及周边地区午后经常出现7-8级大风,高海拔局地风力甚至更强。大风不仅影响救援直升机和无人机的飞行安全,还可能引发扬沙天气,降低能见度,影响救援效率。
气象服务:救援行动的“守护者”
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气象部门迅速行动,为震区救援提供了全方位的气象保障服务。
精细化天气预报
气象部门为震区提供了逐小时精细化天气预报,涵盖温度、风速、降水等关键气象要素。这些预报信息对于救援力量的调度和救援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例如,通过提前预知大风时段,可以合理安排直升机和无人机的飞行计划,避免在不利天气条件下执行任务。
航空气象保障
在此次救援中,直升机、无人机等飞行器成为穿越复杂地形和天气条件的“空中生命线”。气象部门专门建立了航空气象国省一体化服务平台,为救援飞行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平台基于机场实况、三维气象分析及救援飞行计划,推送监测预报产品,有效降低飞行任务中的天气风险。
次生灾害预警
地震后,雪崩、滑坡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显著增加。气象部门密切关注震区及周边地区的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提供安全保障。例如,当预测到降雪天气时,会提前通知救援队伍做好防范准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开展救援行动。
气象科技:提升救援效率的关键支撑
在此次地震救援中,气象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气象中心授权西藏自治区气象台使用国家级航空气象业务平台,并提供逐小时精细预报。此外,我国已建成全球最稠密的风廓线雷达观测网,能够有效监测预警晴空湍流、风切变等低空航危天气,为救援飞行器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精准的气象服务和先进的科技支撑,气象部门为西藏定日地震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帮助救援人员克服恶劣天气条件,提高救援效率,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