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勇与彝绣:千年非遗的文旅新生
樊志勇与彝绣:千年非遗的文旅新生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一位名叫樊志勇的女性,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彝绣焕发新生。作为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樊志勇创立了“纳苏”彝绣品牌,不仅让彝绣走出了大山,更让它登上了国际舞台。
彝绣遇上旅游:从展品到体验
在楚雄彝人古镇,一座三层楼的彝绣馆静静地诉说着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馆内收藏了近五百套(件)彝族服饰和彝绣精品,时间跨度从清末至今,涵盖滇、川、黔、桂彝区。这里不仅是展示的窗口,更是体验的平台。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彝绣作品,从工艺品到服饰,从丝巾到配饰,每一件都凝聚着彝族妇女的巧手匠心。更特别的是,彝绣馆还提供互动体验,游客可以亲手尝试刺绣,感受一针一线间流淌的民族智慧。
在古镇的另一处,栗子园彝绣手工作坊里,绣娘们正在忙碌地工作。这里不仅是生产场所,更是传承基地。彝绣的七十多种针法在这里代代相传,其中十四种独特的针法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必须依靠手工完成。
千年非遗的现代转型
彝绣,这门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技艺,如今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服饰上的点缀,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
在彝人古镇的彝绣产品门店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这里不仅有传统的彝族服饰,还有融入现代设计的丝巾、包包、配饰等文创产品。更有趣的是,游客还可以选择彝族服饰旅拍项目,在古镇的古朴街道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体验一把“穿在身上的非遗文化”。
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彝绣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彝绣的图案往往蕴含着彝族人民对自然、生命的独特理解。比如,一双裤脚可能就是一幅变形处理的踏歌图,一个挎包可能就是一幅星象图或八卦图。
近年来,彝绣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据统计,2023年楚雄州彝绣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5.7万名绣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至4万元。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更是增长到5.5亿元。彝绣真正实现了从“绣品”到“商品”的转变。
世界的目光
彝绣的魅力已经跨越国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24年8月,由中智集团援建的大姚彝绣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园,园内设有彝绣传习综合楼、彝绣展销区、彝绣风情体验区。目前,已有36家彝绣企业、商家入驻园区。
来自墨西哥、老挝、尼日利亚、俄罗斯、坦桑尼亚等国家的海外华侨代表在参观后纷纷表示,彝绣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他们建议,可以通过创意设计、数字化、IP化等方式,结合非遗和现代旅游形式,深入打造户外探险基地、康养旅游等项目。
彝绣与旅游的结合,不仅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更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彝族文化,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正在为更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