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麻痹:警惕动脉瘤和外伤性损伤
动眼神经麻痹:警惕动脉瘤和外伤性损伤
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等。其病因复杂,包括动脉瘤、外伤、炎症、糖尿病等。其中,动脉瘤和外伤性损伤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两大主要原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动脉瘤:最危险的病因
颅内动脉瘤是动眼神经麻痹的重要病因之一,尤其是大脑后动脉附近的动脉瘤。动脉瘤是血管壁薄弱形成的隆起,形似气球,可随时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颅内动脉瘤患者约20万,首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达30%-40%,再次出血死亡率高达70%。
动脉瘤的危险主要在于会随时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出血以后就会危及人的生命。而且动脉瘤在破裂出血之前,往往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它的最大危害,是随时会造成人的生命危险。另外,动脉瘤如果长的非常大,也可能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比如动眼神经麻痹,就是常见的眼睛的下垂,看东西的复视,进一步甚至影响到视力。还有一些动脉瘤会压迫神经组织,造成功能障碍,比如肢体麻木、肢体偏瘫等。
动脉瘤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如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其中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
- 神经介入治疗: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微弹簧圈从动脉瘤内口填塞到动脉瘤内,封堵动脉瘤内部,降低出血概率,又称为动脉瘤栓塞术。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且并发症少,越来越被大多数患者接受。
- 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打开颅骨,牵拉脑组织夹住动脉瘤,防止破裂出血,治疗效果较好,夹闭率高且复发率较低,但创伤较大,恢复较慢,且并发症较多。
- 血管搭桥:适用于复杂颅内动脉瘤,跨血管、跨肝动脉,且无法进行开颅和神经介入治疗者,通过综合严格的评估进行血管搭桥,改变血流位置,旷置动脉瘤,使其形成血栓,逐渐减小、消失。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眼眶部的穿通伤或挫伤,可导致眼外肌断裂、出血或神经损伤。眼外伤的常见类型包括:
- 眼外肌的直接损伤:眼外肌的断裂可发生在肌腱处,也可发生在肌腹甚至眼球赤道后肌肉部分;可以是部分断裂或撕裂,也可为全部离断,多见于眶部的穿通伤,由刀、剪、钩子、指甲、玻璃碎片等尖锐物穿入眶内所引起。
- 眼外肌的支配神经的损伤:眼眶或头部的外伤,可使一条或几条眼肌运动神经遭受直接或间接损伤。在眶部损伤,如颧骨被外力推向眶内,常损伤支配外直肌的展神经;眶顶骨折,可损伤支配上直肌和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眶内侧壁或眶底骨折,有可能损伤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的动眼神经和支配上斜肌的滑车神经。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包括眼球运动障碍、复视、斜视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复和保守治疗。手术修复主要用于眼外肌断裂或神经损伤的病例,保守治疗则包括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等药物治疗。
其他病因
除了动脉瘤和外伤性损伤,动眼神经麻痹的其他常见病因还包括:
-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高血糖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影响动眼神经功能。
- 炎症:如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动眼神经。
- 先天性因素:发育异常或围产期缺血缺氧可导致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选择多样,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针灸治疗等。西医治疗以营养神经、扩张血管药物为主,必要时进行手术。中医针灸治疗在临床上也取得一定疗效,特别是对于轻度病例。
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如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等,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防止病情恶化。同时,提高公众对动眼神经麻痹的认识,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