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取得新突破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肝胆疾病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从传统中药到现代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日益凸显。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展现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临床实践突破:中西医结合成功救治重症肝病患者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在治疗重症肝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该科室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救治了多名重症肝病患者。
38岁的阿明患有乙型肝炎多年,病情在4年前演变为乙肝肝硬化。最近,他突然出现严重的腹水症状,腹部肿大如怀胎八九个月,同时伴有腰酸背痛、双下肢肿胀等症状。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20余日后,阿明的病情明显改善,腹水逐渐吸收,体重从120公斤减至87公斤,腹围从128厘米减至97厘米。
27岁的阿亮则出现了严重的肝衰竭症状,全身皮肤黄染,眼白发黄,每毫升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载量过亿。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他无法接受人工肝治疗或肝移植手术。通过中药汤剂口服辨证治疗结合西药抗病毒、抗炎等措施,阿亮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孟超肝胆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李芹带领团队,建立了“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的中西医结合辨治体系。该科室研发了一系列院内制剂,如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复方金线莲口服液”、治疗肝纤维化的“抗纤一号”、治疗脂肪肝的“肝宝胶囊”等。这些制剂不仅价格亲民,效果也十分显著。
该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获得多个科技进步奖项。他们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基础研究创新:茵陈蒿多糖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新发现
上海中医大吴家胜团队在茵陈蒿多糖(APS)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发现,APS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激活Nrf2信号通路来缓解胆汁淤积性肝损伤。
研究显示,APS治疗后,胆汁淤积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显著降低,肝脏损伤情况得到改善。APS能够降低血清中牛磺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以及未结合TBA的浓度,同时减少肝细胞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进一步研究发现,APS通过上调Nrf2及其下游外排转运体的表达,促进了胆汁酸的排泄,减少了胆汁酸在肝脏组织中的积聚。
在肠道微生物群方面,APS能够改善胆汁淤积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状况,增加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数量,降低条件致病菌的数量。这一发现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展示了中药活性成分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潜力。
专家观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理论与实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教授杨志云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显著优势。他认为,肝硬化腹水在中医中属于鼓胀病范畴,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既要辨证施治,又要针对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西医病理机制。
杨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根据病情发展阶段进行针对性治疗。早期以疏肝健脾为主,中期注重化痰祛湿、凉血活血,晚期则以益气养阴、温阳健脾为主。同时,及时补充人血白蛋白,能有效解决低蛋白血症,提高抗感染疗效。
杨教授还提到,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高循证级别的临床研究来优化治疗方案。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充分发挥中药多靶点、多途径、协同发挥作用的临床疗效,为重症肝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结语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疾病的新进展展示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完美融合。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从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中西医结合正在为肝胆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结合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