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务严防外资控股,保障水资源安全
中国水务严防外资控股,保障水资源安全
2014年4月,兰州威立雅自来水厂发生苯超标事故,导致200万人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外资控股水务企业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促使中国政府重新审视水务行业的外资准入政策。
外资大规模进入与引发的问题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满足入世条件并推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国放宽了对外资在水务行业的限制。这一时期,外资企业如法国威立雅和苏伊士等水务巨头通过高价并购迅速扩张。例如,威立雅以20亿元收购上海自来水公司50%股权,并投资4亿美元控股深圳水务集团45%,还以溢价方式获取天津、兰州等地的供水项目。到2008年,外资控制的供水能力超过全国总供水量的8%,覆盖近7000万人口,占比高达60%。
然而,外资控股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除了兰州威立雅自来水苯超标事故外,多地还出现了水价飙升、水质下降以及管理不善等问题,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重新掌握水务行业的主导权。通过出台监管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等方式,逐步降低外资比重。截至最新数据,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份额已降至不足10%。
近年来,国家政策重点转向“节水”主旋律。水利部、住建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围绕“节水”持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同时,行业开始落实PPP模式,进入高速发展期。2023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11996亿元,水务行业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
中国水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目前,中国水务行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还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例如,中国水务集团成功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用于支持污水处理及排水服务等运营性业务,同时优化盈利结构和利润率。
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广东和江苏的水务发展能力较强。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北控水务集团和首创环保处于行业第一梯队,营业收入均超过200亿元。第二梯队企业包括中国水务和瀚蓝环境,营业收入在100-200亿元之间。
结语
中国严防外资控股水务行业,不仅是出于对水资源安全的考虑,也是推动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这一经验对于其他关键基础设施行业也具有重要启示。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守国家安全底线,确保关键资源和行业的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