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小说版权大战:谁拥有AI生成文本的版权?
AI创作小说版权大战:谁拥有AI生成文本的版权?
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创作的小说逐渐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版权归属问题的挑战。谁拥有AI生成文本的版权?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AI只是工具,版权应归创作者所有;另一方则认为AI创作具有独立性,版权归属需重新界定。这场版权大战不仅关系到法律和伦理,还涉及到创意劳动的价值和文化生产的未来。
AI创作小说的现状
AI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已经不再是科幻设想,而是现实。以“笔灵AI写小说”为代表的AI写作工具,正在为作者提供全新的创作方式。这些工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模式,并生成新的文本内容。
在科幻、仙侠、言情等不同题材的小说创作中,AI写作工具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例如,在科幻小说创作中,AI可以帮助作者进行素材积累和设定生成;在仙侠小说创作中,AI可以辅助世界观设定和武功招式描写;在言情小说创作中,AI可以协助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版权归属的争议
AI创作小说的版权归属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难题。2023年8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法院就“泰勒诉美国版权局AI绘画版权登记案”作出判决,认定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享有版权。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国内第一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品著作权的判决,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讨论。
关于AI创作小说的版权归属,主要有两种观点:
AI只是工具,版权应归创作者所有:这种观点认为,AI创作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指导和干预,AI生成的内容本质上是人类创作的延伸。因此,版权应归创作者所有。
AI创作具有独立性,版权归属需重新界定:这种观点认为,AI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一定的“智慧能力”,能够生成具有独创性的内容。因此,AI生成的内容应该被视为独立的作品,其版权归属需要重新界定。
专家观点和建议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洪波认为,没有人类深度参与的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应该有著作权;如果人为输入主观想法,进而生成反映人类主观意志的独创性内容,就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应受到版权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认为,数据训练中的使用行为因具有明显的“非特定性”,应当界定为“非作品性使用”,从而不应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开鑫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提升内容创作效率、赋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版权争议和理论探讨。他认为,“何种程度的人类创作干预可以让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获得作品保护”,是当下人工智能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法律问题。
结论
AI创作小说版权归属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技术、伦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一方面,需要明确AI在创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同时,还需要平衡创作者、AI开发者和公众的利益,确保文化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AI创作小说版权归属问题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创作者和平台方应谨慎处理AI生成内容的使用和传播,避免可能的法律风险。同时,我们也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AI创作小说的发展提供清晰的法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