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水滥用,青少年成瘾危机
止咳水滥用,青少年成瘾危机
“我要报警,我好像买到了违禁药品。”2023年4月13日,无锡市公安局梁溪分局收到群众举报,称其在外网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发布广告表示“让人飘到半空的神药有售”。
这起案件揭开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青少年药物滥用网络——“OD圈”。在这个隐秘的圈子里,止咳水被当作致幻剂滥用,许多青少年因此走上歧途。
止咳水:披着药妆的隐形杀手
止咳水的主要成分是可待因,这是一种从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属于阿片类药物。可待因具有镇痛、镇咳和抗炎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度疼痛和咳嗽。然而,它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成瘾性的麻醉类药物。
可待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大脑的咳嗽中枢来达到止咳效果,同时还能产生欣快感和镇静作用。正是这种特殊的药理作用,使得可待因成为一些人追求“快感”的目标。长期服用可待因会导致身体对其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恶心、呕吐等。更严重的是,过量服用可待因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心跳缓慢,甚至死亡。
青少年滥用现状:触目惊心的“OD圈”
在一些境外聊天软件中,存在着专门的“OD”经验交流群。在这个圈子里,药物滥用被称为“OD”(Overdose的缩写),T代表药物片数,思诺思是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酒石酸唑吡坦片,右美沙芬叫“小美”,曲马多叫“多多”……群员们在群中日夜不停地交流着“心得”和“经验”。
这些对话都来自境外聊天软件中的一个“OD”经验交流群,在他们的圈子中自有一套黑话:药物滥用叫“OD”(Overdose的缩写),T代表药物片数,思诺思是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酒石酸唑吡坦片,右美沙芬叫“小美”,曲马多叫“多多”……群员们在群中日夜不停地交流着“心得”和“经验”。
“思诺思太贵了,但是真的爽,每次吃完画出来的都是艺术品。”
“O了48T小美,眼前一片白光,爽翻了。”
“家人们,O完吐血了,这正常吗?”
让人没想到的是,创建并管理着200余名群员的群主张强(化名)是一名年仅19岁的在校学生。患有抑郁症的张强因上学时人际关系不佳,生活长期压抑,后来通过朋友介绍,他第一次接触了“OD圈”。在翻墙浏览外网社交平台的过程中,张强逐渐深入了解“OD圈”,并开始尝试购买右美沙芬、盐酸美金刚等药物服用,试图从中取得致幻的感觉。现实是,药物引起的幻觉给他带来一时的兴奋,却也带来难以戒除的心瘾。心瘾让张强不嗑药就难受,手里没药就心慌,于是,他服用的药量也逐渐加大。正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时,用量一次一两片的右美沙芬,张强最多时一次吃36片,这导致他出现面部瘫痪、视物变形、无法行走等症状,他还因此多次被送去医院紧急洗胃。
巨大的嗑药量,侵蚀着张强的身体,也给他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为了有更多钱用于继续嗑药,张强开始在外网社交平台上发布广告、建立“OD”交流群吸引客户,从而倒卖各类药品赚取差价。“你在不在宿舍?有件事情需要找你。”有一天,张强收到了学校辅导员发来的微信。看见跟辅导员一起来到宿舍的警察,他知道自己的事终究还是败露了。
严管之下:法律重拳出击
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管控措施。2024年7月1日起,右美沙芬等新一批易滥用药品被列入国家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这意味着,这些药物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都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管控。
在上述案件中,孟凯、张强等人因贩卖管制药品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表明,法律对这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正在不断加大。然而,仅靠法律惩治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杨敏所说:“药物滥用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身心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事后的司法惩治无法‘治本’,只有通过有效的管控和家庭、社会的关爱,才能为青少年搭建隔绝毒品最好的藩篱。”
预防之道:全社会共同守护
预防青少年滥用止咳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妥善保管家中的药物,避免孩子接触和滥用。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疏导他们的压力和情绪问题。
学校:学校要加强禁毒教育,普及药物滥用的危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社会: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制度,防止药物滥用。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防止非法交易。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让他们远离药物滥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