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日双方要投入数十万兵力争夺山西?地图详解“太原会战”
为什么中日双方要投入数十万兵力争夺山西?地图详解“太原会战”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平津地区,并进一步向山西等地进犯。山西作为华北的咽喉要地,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本文将详细解析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意义,以及中日双方为何要投入数十万兵力争夺这一地区。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军长驱直入我华北腹地,平津地区迅速沦陷,可是日寇铁蹄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驻守平津地区西北军势力都没有会想到日本会全面侵华,所以自古以来为华北咽喉之地的平津地区就这样拱手相让。
日军占领平津之后兵分三路,一路沿平汉铁路南犯,进攻河北石家庄,继而进窥河南;一路沿津浦铁路南下,威胁山东;一路沿平绥路西进,进犯山西、察哈尔等地。
日军无论是向西进犯察哈尔、内蒙等塞外地区还是向南进攻华北平原,都必须拿下山西这个战略要地,。
山西重要的战略位置
我们来看看山西的地理位置,位于黄土高原以东,向北是广袤的塞外地区,向西是华北平原、向西可进入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王朝北方的重要边塞,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要想出塞外必须占据山西,要想控制富饶的华北平原,同样必须占据山西这一重要屏障,所以山西素有“华北锁钥”之称。
再来看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战略位置,控制住山西,日军就能保障平汉、平绥、津浦三条铁路大动脉的运行,为其之后向南继续入侵提供后勤保障。有了后勤保障,日军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入沿着陇海路入关中地区,沿平汉路进攻河南、湖北等中国腹地、沿津浦路扫荡华东,与上海登陆的日军会合。
此时日军在华北平原如入无人之境,平汉、津浦路沿线的中国军队是一触即溃,因为华北平原上是无险可守,中国军队接连吃败仗,导致士气低落。所以华北是守不住的。日军虽然能够迅速占领华北,但是只要山西还在中国军队手中,那就能对侵占华北的日军造成严重威胁,战场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我军手中。
为什么这样说?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山西在华北平原侧翼,隔着高大险峻的太行山脉,所以山西是易守难攻,而且居高临下,随时可以侧击入侵华北的日军。日军虽然可以轻易占领华北,但是想守住华北、控制住华北,那就必须拿下山西。
日军野心!
在抗战爆发初期,山西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中日双方的必争之地 。日军方面对于夺取山西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石原莞尔、梅津美治郎等人认为不宜迅速将战争扩大,日本占领平津即可,之后在慢慢蚕食中国领土。
东条英机
而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华北派遣军第一军军长香月清司则坚决认为:必须迅速夺取山西,否则等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军大部队介入华北之后,会损害甚至威胁日本在整个中国北方的利益。届时日本扶持的伪蒙政权、伪满政权都会受到影响。
虽然在1937年之前平津地区名义上还是归南京国民政府管辖,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对整个黄河以北的广袤地区都没有什么实际控制力,七七事变之前,平津地区驻军只有西北军29军,南京政府的中央军在平津地区根本没有控制力,而山西又是土皇帝阎锡山的地盘,他手下的晋绥军也不会允许其他势力进入山西。
阎锡山
华北危矣,共赴国难!
1937年8月26日,蒋介石也看到了这次日军的野心,于是即令汤恩伯、卫立煌率其中央军嫡系13军、14军共计六个师开赴华北,同时命令西北军孙连仲第26路军向北平外围进发,意图阻止日军南下,并准备收复平津。同时阎锡山也令傅作义率领3个骑兵师、两个步兵师出击塞外,驱逐日军扶植的伪蒙政权的伪军,接连收复化德、商都、张北等地,控制平绥铁路交通线。
与此同时,陕北红军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与国民政府联合抗日。国难当头‘,一致对外!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番号为第18集团军,下辖115、120、119三个主力师。在华北告急之后,8月25日八路军开赴战场配合友军保卫山西。
8月川军誓师出征,邓锡侯率领川军22集团军北上开赴山西,驰援华北战场,川军将士们穿着草鞋、单衣步行一千余里到达战场;同时陕军第26路军、东北军骑二军、滇军第3军等部都陆续到达山西。
在民族大义面前,中国人总会一致对外,在前几年,这些不同派系的军队见了面都要打个你死我活的。而现在他们却会一起并肩作战,因为在外敌入侵时,无论是四川川军、陕西陕军、山西晋绥军、云南滇军、政府中央军、陕北红军、东北东北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军人。
华北不能让、山西必须守
所以面对日军的野心,绝不能再向1931年东北那样不战而逃,日本是想亡我们的国、灭我们的种!华北不能让、山西必须守。
至此一场大会战在华北拉开序幕,8月初在上海淞沪会战也刚刚打响,几乎是同时,华北也告急,太原会战也同时打响。南北两线同时硝烟弥漫,华北、华东双双告急、中国几乎把能动的部队全调上去了,两场会战中国投入的兵力超过百万。
相比于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的名气确实要低很多,绝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这场会战,我将在下期将详细讲述太原会战作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