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的区位优势:中心地理论 vs 杜能环型理论
旅游开发中的区位优势:中心地理论 vs 杜能环型理论
旅游开发中的区位优势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中心地理论和杜能环型理论作为经典的区位理论,都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从理论内涵、应用特点及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对这两种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进行比较分析。
理论内涵与区别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提出,主要研究城市服务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该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中心地,其服务范围和服务等级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的。在旅游开发中,中心地理论强调旅游中心地市场的空间结构和等级性,认为旅游设施和服务应围绕中心地进行布局,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杜能环型理论则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主要研究农业区位与市场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农业生产布局受运输成本影响,会形成以市场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分布。在旅游开发中,杜能环型理论被引申为旅游区位论,强调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和交通成本对旅游流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旅游空间结构。
应用特点比较
-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特点
强调等级性与服务范围:中心地理论在旅游开发中主要用于确定旅游服务中心的等级和布局。例如,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可以将大城市作为高级中心地,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将中小城市作为次级中心地,提供专项或特色旅游服务;将景区作为基层中心地,提供基础旅游服务。
适用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规划:中心地理论更适合应用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规划,特别是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和旅游线路的设计中。
- 杜能环型理论的应用特点
强调距离与成本:杜能环型理论在旅游开发中主要用于分析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例如,可以将旅游地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带,每个旅游带的旅游产品和营销策略都不同。
适用于乡村旅游和景区规划:杜能环型理论更适合应用于乡村旅游和景区规划,特别是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旅游市场的定位中。
实际案例分析
- 中心地理论应用案例:云南旅游规划
云南旅游规划中充分运用了中心地理论。昆明作为省级旅游中心地,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作为次级旅游中心地,提供专项或特色旅游服务;各景区作为基层旅游中心地,提供基础旅游服务。这种多层次的旅游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 杜能环型理论应用案例:浙江安吉乡村旅游
浙江安吉的乡村旅游开发中,杜能环型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安吉以县城为中心,根据与县城的距离,将乡村旅游点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带。靠近县城的区域,开发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距离县城较远的区域,开发以生态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这种布局既考虑了交通成本,又突出了区域特色。
总结与启示
中心地理论和杜能环型理论在旅游开发中各有侧重:
- 中心地理论更注重旅游服务体系的等级性和空间布局,适用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规划;
- 杜能环型理论更注重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关系,适用于乡村旅游和景区规划。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理论往往需要结合使用,以实现旅游开发的最优化。例如,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可以先用中心地理论确定旅游服务中心的等级和布局,再用杜能环型理论分析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旅游开发策略。